《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的 编制与应用

作者:周浩 李晋秋 赵洋 余娟 林波荣
单位: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绿色办奥”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4个办奥理念之首,但雪上运动场馆作为冬奥会举行赛事的主要场地,在其建设之初面临着绿色设计、建设与运维过程无标准可依的局面。为此,北京市组织编制了《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从编制背景、指标体系构建理念、指标体系与条文构成、评价方法、案例试评价及实际绿色效果等维度,详细介绍了该标准编制过程与应用情况,以期为我国今后类似标准的编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海拔山区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健康与人文加法模型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周浩,男,1987年生,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林波荣,100084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建筑馆E-mail:linbr@tsinghua.edu.cn;

   

  

  0 引言

  2015年7月31日,中国北京击败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获得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同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办好北京冬奥会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办奥的四大理念,即“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要坚持绿色办奥,提升全社会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控,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筹办工作始终”,并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确保把北京冬奥会办成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一直以来,北京2022年冬奥会将“绿色办奥”理念贯穿于筹办工作。

  雪上运动场馆作为冬奥会举行赛事的主要场地,承担着为运动员和观众提供健康、舒适、适宜的运动、观看和休息的空间环境的功能,其建设与使用过程将会直接影响周边的环境与生态,也是冬奥会期间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关键主体之一。据统计,北京市体育场馆类建筑与同尺度办公类建筑的全年电耗强度基本持平[1],但体育场馆往往具有间歇性使用的特点,赛时的能耗强度可达到平时的2~3倍[2]。因此,若能在规划设计阶段即做好绿色性能优化工作,从源头减少雪上运动场馆的能耗、碳排放及对周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是北京冬奥会履行绿色场馆建设承诺的重要行动之一。

  然而,无论是国际发展较成熟的标准体系,如美国LEED[3]、英国BREEAM[4]或日本CASBEE[5]等标准,还是我国GB/T 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或各类型绿色建筑专用评价标准,均没有涉及冬奥会雪上运动场馆绿色规划设计建设和运维的评价要求,如表1所示。北京市冬奥会雪上运动场馆的设计、建设与运维将面临无标准可依的局面。在此背景与需求下,北京冬奥组委于2017年12月开始针对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相关评价标准开展可行性研究及相关技术准备工作,并于2018年7月决定“以北京市2022冬奥会为契机,编制《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明确了该标准的编制目标:一方面将直接服务于北京2022冬奥会雪上运动场馆的建设与运维,填补国内外对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的空白;另一方面该标准也将作为冬季奥运会的宝贵遗产,服务于未来我国冰雪运动相关建设,推动今后我国雪上运动产业绿色发展。

  1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素对比 

   

   

  中国GB/T 50378 美国LEED[3] 英国BREEAM[4] 日本CASBEE[5]
  2006/2014 2019      
技术体系 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四节一环保”) 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 可持续场址、建筑节能与大气、水资源利用、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创新、区域优先 土地使用和生态、能源、水资源、材料、健康舒适、管理、交通、废弃物、污染、创新 室外环境、服务设置、室内环境、能源、资源与材料、场地外环境

对象类型
2006:居住建筑、公共建筑;2014:民用建筑 公共建筑、居住建筑 新建建筑、既有建筑运营与维护、商业室内装修、建筑结构、住宅、城市与社区、社区开发 新建建筑、改造建筑、住宅、社区、运营 新建建筑、既有建筑、改造建筑、城市区域、热岛效应、城市、单栋住宅、临时建筑

类型细分
2006:居住建筑、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2014:各类民用建筑 各类民用建筑 住宅、学院、商场、医院等建筑做单独评价 办公、工业、商场、教育、医院、监狱、法院、酒店、多层住宅、机房、住宅 办公、学校、商场、餐饮、会所、工业、医院、公寓、单栋住宅

   

   

   

  该标准于2018年8月通过北京市地方标准立项,由清华大学牵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7家京津冀单位参与,于2018年12月通过审查并发布,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国内首部京津冀联合标准及雪上运动场馆标准,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标准的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框架特点及其评价应用等过程,以期为类似标准的编制提供思路参考。

  1 指标体系构建

  1.1 构建理念

  由表1可以看出,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主要关注对象为城镇中的建筑和人,指标体系以提升建筑的资源与能源节约性能,以及提升人在建筑及其周边的健康舒适便利性能为主要目标。本次冬奥会的雪上运动场馆共涉及3个赛区的7个场馆,包括张家口赛区的跳台滑雪中心、越野滑雪中心、冬季两项中心及云顶滑雪公园,延庆赛区的雪车雪橇中心和高山滑雪中心,以及北京赛区的首钢单板大跳台中心,这些场馆的建设与城镇公共建筑建设要求有较大差异。

  1) 大部分建设于高海拔山区地带(如图1所示),因紧邻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场馆区域环境和生态敏感性较高,生态及动植物保护要求较高[6],这势必要求雪上运动场馆建设与运维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图1北京2022年冬奥会涉及的雪上运动场馆分布示意图

  1北京2022年冬奥会涉及的雪上运动场馆分布示意图   

   

  2) 建设环境复杂,高山山地的室外热环境、光环境、风环境等不同于普通城区环境,市政资源与能源体系难以达到要求[6],这对建筑的气候与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特别是对有限资源、能源等条件下的科学合理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3) 冬奥会作为全世界范围内的体育盛会,会在短短半个月内有数万名来自全球不同气候区、不同人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的运动员、教练团队及观众等参与其中。因此,雪上运动场馆的建设需要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出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兼顾多种类人群的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便捷的服务设施及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等。

  4) 冬奥会作为体现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责任的重要载体,雪上运动场馆的建设同样需要体现我国在城镇化与城市建设方面的科技创新,以及在减碳、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

  此外,在2014年国际奥委会发布的《奥林匹克2020议程》及2018年、2019年、2020年北京冬奥组委先后印发的规划设计阶段、建设阶段、运行和赛后利用阶段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与基础设施可持续性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及2019年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均从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强调了奥运会举办的全过程可持续性。在构建《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过程中,编制组把可持续的理念贯穿始终,积极落实《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生态环保”、《指南》(规划设计阶段)的“充分考虑涉及到的环境问题,遵守国家和地方能源、资源、环境、建筑等方面现行的法律法规,降低环境影响”“优化场馆设计方案,通过优选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节能节水设备及绿色建材措施,实现冬奥场馆的绿色低碳”[6]等要求。本标准中的相关指标和条文也为上述后续文件提供了参考。

  1.2 标准中的指标体系

  基于前述相关理念,结合当地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最终提出了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和健康与人文3个一级指标,以及生态保护、环境保护、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材料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影响、健康舒适、公共服务设施、人文关怀9个二级指标,共计72个条文(包括管理与创新),如表2所示。文献[6,7,8]对相关指标的选取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本文不再赘述。

  2 《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条文(评分项)

生态环境
(100分)
生态保护
(40分)
1) 土石方减量化措施(7分);2) 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和评估(2分);3) 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5分);4) 野生植物保护(6分);5) 场地生态修复(7分);6) 季节性植被恢复(3分);7) 乡土或驯化植物绿化(4分);8) 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6分)
  环境保护
(60分)
1) 防治水污染(8分);2) 废气污染源治理(7分);3) 减少对周边声环境影响(6分);4) 固体废物管理(8分);5) 施工期大气环境保护(8分);6) 施工期水环境保护(6分);7)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管理(6分);8) 施工期降噪措施(3分);9) 施工期防止光污染(5分);10) 运行阶段编制环境应急预案(3分)

资源节约
(150分)
节能与能源
利用(50分)
1) 优化滑雪道位置和朝向、降低影响(6分);2) 节能的人工造雪方式(6分);3)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8分);4) 供暖空调系统机组能效(6分);5) 照明功率密度达标及节能控制(6分);6) 选用节能型电气设备(8分);7) 高效利用场地可再生能源(10分)
  节水与水资源
利用(60分)
1) 人工造雪及运行节水措施(15分);2) 收集利用融雪水和雨水(8分);3) 使用非传统水源为人工造雪水(12分);4) 使用非传统水源为冲厕用水(6分);5) 蓄水设施采用降蒸发的遮蔽措施(8分);6) 使用节水卫生器具(7分);7) 采用节水灌溉方式(4分)
  材料资源利用
(40分)
1) 选用山体原有材料(8分);2) 可循环利用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形式(16分);3) 可再循环和再利用材料(8分);4) 应用绿色建材(8分)

健康与人文
(100分)
经济社会
影响(16分)
1) 提供当地就业机会(4分);2) 发挥场馆公益性并服务社会(4分);3) 场地公共交通便捷(8分)
  健康舒适
(28分)
1) 合理布置室外活动空间(4分);2) 室外观众区有御寒措施(4分);3) 重要房间声学处理(4分);4) 高效照明灯具及控制系统(6分);5) 控制室内颗粒物(2分);6) 控制室内典型污染物(6分);7) 非传统水源管道设备永久性标识(2分)
  公共服务
设施(30分)
1) 聚集区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7分);2) 公共卫生间配置(6分);3) 餐饮服务设施设置(4分);4) 医疗服务设施配置(8分);5) 赛事保障临时设施布置(5分)
  人文关怀
(26分)
1) 保护古迹、原有肌理或古木(7分);2) 无障碍系统设计(12分);3) 考虑全龄使用安全与方便(7分)

管理与创新
(120分)
管理
(40分)
1) 滑雪道管理规程完善且实施(3分);2) 智能化系统满足需要(9分);3) 智慧工地信息化技术(6分);4) 安保措施和人员合理设置(3分);5) 设备系统调试、高效运行(10分);6) 水质、空气质量检测、监测和公示(5分);7) 规范化学药品的使用(4分)
  创新
(80分)
1) 废弃场地或既有设施改造利用(10分);2) BIM和GIS等技术的应用(10分);3) 滑雪道风热环境综合优化(5分);4) 非雪季利用天数(5分);5) 环保型制冷系统降低环境影响(8分);6) 绿色电力应用比例(10分);7) 非传统水源作为造雪水比例(5分);8) 滑雪道竖向承重预制部件比例(5分);9) 滑雪道基准面高精度施工维护(5分);10) 大数据及能耗与碳排放监测公示(7分);11) 其他节能、环保、健康等的创新(10分)

   

   

   

  由于标准的目的在于为新建、改建或扩建的雪上运动场馆的建设提供依据,因此指标体系覆盖了场馆的设计、施工与运行全过程性能评价内容。指标体系构建时:

  1) 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建筑,同样要求场馆在传统绿色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及环境保护等属性方面有较好的表现,详细要求列入了“资源节约”指标条文中。

  2) 针对山地建设特点,关注了对山体、动植物及古迹、古木等的保护,详细要求体现在“生态环境”指标条文中。

  3) 针对全球性赛事场地,强化了无障碍设计、便捷公共服务(卫生间、餐饮、医疗等)、观众区御寒等全龄人本需求,详细要求列入了“健康与人文”指标条文中。

  4) 为了提升场馆的“非赛时”价值,强调了场馆在提供当地就业、公益性服务及提升公共交通等方面的能力,详细要求列入了“健康与人文”指标条文中。

  5) 鼓励应用大数据、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智慧信息化技术体现“科技办奥”理念,并通过环保型制冷系统、绿色电力及能耗与碳排放监测公示等创新技术兑现冬奥会碳中和承诺,详细要求列入了“管理与创新”指标条文中。

  其中,该标准针对雪上运动场地的特殊功能特点,强调了滑雪道位置、朝向、结构与管理等的优化,人工造雪的节能节水等措施,以及非雪季利用的要求。其中,人工造雪用水是雪上运动场馆用水的最大组成部分。根据相关统计,北京地区滑雪场人工造雪每年至少需要消耗125万~250万m3水,相当于3万~6万个家庭1年的用水量。因此,造雪系统采用节水技术、合理控制人工造雪区域的用水量对推动绿色雪上运动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现行国家标准GB 19079.6—2013《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 第6部分:滑雪场所》中规定:滑雪道要求雪层压实之后的厚度应不小于30 cm。现行北京市地方标准DB 11/1225—2015《滑雪场取水定额》中规定了滑雪场单位滑雪道取水定额,室外滑雪场不高于0.44 m3/(m2·a),该定额能够满足滑雪道不小于30 cm雪层压实厚度及年均损耗的要求。竞赛滑雪道压实厚度为 0.5~2.0 m、压实密度为590 kg/m3,非竞赛滑雪道压实密度为430 kg/m3。为降低不必要的人工造雪水耗,雪道以外的区域应尽可能限制非滑雪目的的造雪行为,如滑雪期造景等。

  2 评价方法

  2.1 常见评价模型

  绿色建筑评价的数学模型以系统工程理论模型为主,辅之以其他的有关方法,构成科技评价的模型体系,正确地选择评价模型是评价标准编制的重要工作,也是使评价能够达到科学、客观且简单、可操作性强等目的的前提条件。表3列举了国内外已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中的评价模型。

  3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评价模型 

   

   

  权重级别 评价结果表达 评价方法 数学模型
美国LEED 一级 评定级别(认证、银、金、铂金) 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 加法模型(线性求和)

英国BREEAM
二级 评定级别(通过、好、很好、优秀、杰出) 层次分析法,矩阵法,专家打分法 加法模型(加权线性求和)

日本CASBEE
三级 5级(S、A、B+、B-、C),折算为BEE(建筑环境效益)=建筑环境质量(Q)/环境负荷(L)(-2~5分) 层次分析法,矩阵法,专家打分法 BEE模型(非线性)

绿色建筑挑战GBtool
三级   层次分析法,矩阵法,专家打分法 加法模型(加权线性求和)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
一级 3个等级(一星、二星、三星) 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 加法模型(加权线性求和)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9
一级 4个等级(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 加法模型(线性求和)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三级 5级(A、B、C、D、E),折算为BEE=建筑环境质量(Q)/环境负荷(L) 层次分析法,矩阵法 BEE模型(非线性)

   

   

   

  从表3可以看到,加法模型(线性求和或加权线性求和模型)和BEE模型(以日本CASBEE为代表)是最常见的2种评价模型。其中,加法模型是在科技评估中应用较多的数学模型之一,其用分数来标定每个指标的正面效益(性能提升),进而将各个评价指标所得分数直接相加或按各指标权重加权相加后得到总分,以总分高低来判断建筑整体性能优劣;BEE模型则通过正面效益(建筑内部环境品质的提升)和负面效益(建筑外部环境负荷的降低)的比值得分来衡量绿色建筑性能,比值越大代表建筑性能越好[9]。从评价方式上看,加法模型的评价是绝对的、强调正面提升程度,BEE模型的评价则是相对的、强调正面提升与负面影响之间的平衡,因此后者相对前者的评价结果更为全面。然而,从操作性上看,由于我国地貌辽阔、气候环境复杂且差异大,建筑所在环境的负外部效应复杂多样且难以测度[10],如本标准中涉及大部分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影响等条文均是定性的(有或没有该项措施),很难量化这些措施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日本的BEE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相对较窄,反观加法模型则具有直观性强、物理意义清晰、模型运算简单且速度快、易程序化等优势,所以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采用频率更高。

  由于建筑性能评价可能涉及的指标维度和种类多,不同功能类型及应用场景的建筑在评价时侧重的性能差异大,同时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错综复杂,因此,无论是加法模型还是BEE模型,确定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及权重分配对科学地综合评价建筑性能至关重要。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是确定评价指标间相互关系及权重分配的2种最常见方法,表4列出了两者的内涵及优缺点、适用对象等。由于2种方法在目标和实施方式上各有侧重而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常被结合起来应用于绿色建筑的性能评价,其中前者用于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层级关系划分,而后者则用来确定不同层级指标的分数评判或指标之间的权重分配。此外,还有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及人工神经网络法等评价模型,由于应用较少,此处不做展开讨论。

  4 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打分法比较 

   

   

  方法描述 优点 缺点 适用对象
层次分析法 对于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建立一个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把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求解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征的复杂决策问题 可靠性比较高,误差小 评价对象的因素不能太多(一般不多于9个) 适用于较为复杂、模糊的评价对象或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复杂问题

专家打分法
将各个评价指标根据不同的性能表现划定分数段,由专家根据评价案例的性能给出相应的得分,最终按照体系所选用的综合评价模型将各个指标的得分加总,从而获得整体的综合评价结果 操作简单,能够很好地兼容定性与定量指标、有量纲和无量纲指标。同时利用专家经验,增强了体系的适应性 主观性比较强,多人评价时结论难收敛 战略层次的决策分析对象,不能或难以量化的大系统,简单的小系统

   

   

   

  2.2 本标准的评价方法

  本标准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划分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4个等级,基于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健康与人文3个一级指标及管理与创新,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加法模型,对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进行评价,各指标对应的评分项总分值如表5所示,总得分按式(1)计算。

  5 各评价指标评分项总分值 

   

   

  评价指标QZ
  生态环境Q1 资源节约Q2 人文设施Q3 管理与创新QA

总分值
100 150 100 50

   

   

   

  QZ=Q1+Q2+Q3+QA(1)QΖ=Q1+Q2+Q3+QA         (1)

  在开展评价时,绿色雪上运动场馆应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且生态环境、健康与人文两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均不小于40分,资源节约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小于60分,可认定为基本级。对于设计评价,当评价总得分分别达到200、240、280分时,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对于运行评价,当评价总得分分别达到220、260、300分时,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3 标准应用

  3.1 案例试评价

  在完成标准内容编制后,编制组对北京2022冬奥会全部雪上比赛场馆进行了设计试评价,包括张家口赛区的跳台滑雪中心、越野滑雪中心、冬季两项中心、云顶滑雪公园,延庆赛区的雪车雪橇中心、高山滑雪中心,以及北京赛区的首钢单板大跳台中心,各项目总得分从290~315分不等,如表6、7所示,后续这些项目均获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设计评价标识。

  3.2 案例实际绿色效果

  依照本标准的引导,冬奥各赛区及场馆的建设采取了一系列绿色技术措施,“绿色办奥”成效初显:

  1) 绿色雪上运动场馆在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赛时所有场馆100%绿色电力供应。到2022年冬残奥会结束时,冬奥会场馆预计可节能11万t标准煤,减排28万t CO2

  2) 全部雪上运动场馆采用了智能造雪技术,有效控制了最大出雪量、提高了造雪能源利用率,相对于传统造雪,智能化造雪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精准投放,可减少水资源消耗约20%[12]。同时,采用移动式针对性造雪,有针对性补充不同赛区内不同区域用雪,并优先采用雨水等非传统水源造雪,减少用水浪费。造雪机的核心组件采取无油压缩机,在实现高效造雪的同时,不向空气中排放油燃烧废气,最大程度减少环境污染。

  6 张家口赛区场馆得分 

   

   

  云顶滑雪公园 冬季两项中心 越野滑雪中心 跳台滑雪中心
    确定
得分
建议
得分
不参
评分
确定
得分
建议
得分
不参
评分
确定
得分
建议
得分
不参
评分
确定
得分
建议
得分
不参
评分

生态环境
实际得分 42 11 33 43 11 33 42 13 33 42 11 35
  折算得分 62.7 16.4   64.2 16.4   62.7 19.4   64.6 16.9  

资源节约
实际得分 33 69 17 42 56 25 34 56 25 34 56 17
  折算得分 37.2 77.8   50.4 67.2   40.8 67.2   38.3 63.2  

健康与人文
实际得分 2 72 8 24 56 6 24 54 6 22 58 6
  折算得分 2.2 78.3 0 25.5 59.6 0 25.5 57.4 0 23.4 61.7 0

管理与创新
实际得分 0 15 60 0 23 60 0 23 60 0 28 60

总分
  102.1 187.5 118 140.1 166.2 124 129.0 167.0 124 126.4 169.8 118
合计得分 290   306   296   296  

   

   

   

  7 延庆赛区与北京赛区场馆得分 

   

   

  高山滑雪中心 雪车雪橇中心 大跳台中心
    确定得分 建议得分 不参评分 确定得分 建议得分 不参评分 确定得分 建议得分 不参评分

生态环境
实际得分 60 2 33 60 1 33 17 25 57
  折算得分 89.6 3   89.6 1.5   39.5 58.1  

资源节约
实际得分 43 60 17 38 69 17 19 75 17
  折算得分 48.5 67.7   42.9 77.8   21.4 84.6  

健康与人文
实际得分 38 38 8 34 38 8 8 72 4
  折算得分 41.3 41.3   37.0 41.3   8.3 75.0  

管理与创新
实际得分 0 20 60 0 25 60 0 28 60

总分
  179.4 131.2 118 169.4 145.6 118 69.3 245.7 138
合计得分 311   315   315  

   

   

   

  3) 延庆赛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13,14],赛区采用了树木移植、表土剥离等方式,成功修复了赛区185万m2的建设用地,例如长达9.2 km的高山滑雪赛道建设完成后,对其进行原土覆盖生态修复;同时,延庆赛区在建设过程中,将废弃的渣石用于雪道填方及景观工程等,内部消化弃渣总计约30万m3,并将施工中开挖出的石材经简单加工后二次利用,做成各类建筑物的“石笼墙”,不仅大幅减少了废弃渣土,还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形成了石墙、石屋等浓郁的北方山村文化特色[15]

  4) 为降低雪上场馆观赛碳排放量,冬奥赛区建设了一张“冬奥绿色低碳公共交通网”[11],观众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完全可通过地铁、高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便捷抵达赛场,在鼓励绿色出行的同时缓解交通压力。其中,延庆赛区11条缆车索道为运动员、观众提供高山交通网络,从延庆冬奥村抵达海拔2 198 m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仅需30 min。

  此外,各案例一些详细绿色指标如下:

  1)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滑雪道周边乡土植物种植比例100%、单位面积滑雪道造雪用水量0.4 m3/(m2·a)、人工造雪采用非传统水源比例100%、可再循环材料造价比例79.7%、绿色建材用量比例100%。

  2)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滑雪道周边乡土植物种植比例100%、可再循环材料造价比例76.1%、绿色建材用量比例100%。

  3) 跳台滑雪中心。建筑节能率65%、100%空调用冷热量采用可再生能源、人工造雪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大于50%、可再利用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用量比例18.1%。

  4) 越野滑雪中心。建筑节能率65%、100%空调用冷热量采用可再生能源、人工造雪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大于50%、可再利用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用量比例77.79%。

  5) 冬季两项中心。建筑节能率65%、100%空调用冷热量采用可再生能源、人工造雪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大于50%、可再利用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用量比例15.05%。

  4 结语

  为解决北京市冬奥会雪上运动场馆的设计、建设与运维面临无标准可依的问题,北京市组织编制了DB11/T 1606—2018《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本文详细介绍了该标准编制背景及编制过程中的指标体系构建理念、指标体系与条文构成、评价方法、案例试评价及实际绿色效果,以期为我国今后类似标准的编制提供参考。

  本标准自2019年实施后,为北京2022冬奥会实现向国际奥委会承诺的“绿色办奥”提供了标准与技术保障,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及国家冬奥组委的认可和高度评价,截至目前,7个雪上运动场馆全部获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设计评价标识。该标准填补了国内外对于雪上运动场馆绿色评价的空白,有力支撑了雪上运动场馆的建设和运营,以及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引用格式:周浩,李晋秋,赵洋,等.《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的 编制与应用[J].暖通空调,2022,526):134-140

参考文献[1] 周浩,田昕,林波荣,等.北京市公共建筑能耗数据应用服务方案探讨[J].建设科技,2020(16):22- 31.

  [2] 李岚.寒地综合体育馆能耗敏感性分析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20:141- 142.

  [3] USGBC (U.S.Green Building Council).LEED rating system[EB/OL].[2021-12-03].https://www.usgbc.org/leed.

  [4] BRE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BREEAM-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method[EB/OL].[2021-12-03].https://www.breeam.com/.

  [5] IEBC (Institute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Conservation).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t environment efficiency (CASBEE)[EB/OL].[2021-12-03].https://www.ibec.or.jp/CASBEE/certified_buld/CASBEE_certified_buld_list.htm.

  [6] 李博.高山滑雪场馆环境友好指标体系构建初探——以2020冬奥会高山滑雪中心为例[J].城乡建设,2019(10):39- 41.

  [7] 李博.环境友好价值取向下高山滑雪场设计指标体系构建——对2020年冬奥会高山滑雪中心的设计思考[J].北京规划建设,2020(2):94- 99.

  [8] 王芳芳,王陈栋,李博.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高山滑雪中心为例[J].建筑节能,2020,48(3):31- 34.

  [9] 韩飞.CASBEE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的对比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30):81- 83.

  [10] 周鑫腹,王猛猛,宋达,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日对比研究[J].中外建筑,2019(12):38- 41.

  [11] 边磊.北京建成“冬奥绿色低碳公共交通网”[EB/OL].[2021-01-21].http://ldwb.workerbj.cn/content/1/2021-11/23/01/2021112301_pdf.pdf.

  [12]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报告(赛前)[R/OL].[2021-01-29].https://www.beijing2022.cn/wog.htm?cmsid=EYS2022012801296600.

  [13] 史丽秀,关午军,朱燕辉.近自然·巧因借——2022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延庆赛区总体生态修复规划设计[J].城市建筑空间,2022,29(2):11- 15.

  [14] 李存东.绿色冬奥心象自然——可持续向未来的“生态”答卷[J].城市建筑空间,2022,29(2):1.

  [15] 王悦,杨宛迪,滕依辰,等.山林行居六胜构景——延庆冬奥村景观设计探析[J].城市建筑空间,2022,29(2):21- 24.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snow sports venue
Zhou Hao Li Jinqiu Zhao Yang Yu Juan Lin Bong
(Institute for Urban Govern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Eco Planning & Green Build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Abstract: “Green preparation for the Olympics” is the first of the four concepts for Beijing to organize the 2022 Olympic Winter Games. However, as the main venue for the Olympic Winter Games, snow sports venues are faced with no standards for reference in the processes of the green design,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ir construction. As a result, Beijing organizes the compilation of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snow sports venu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tandard in detail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he preparation background,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concept, index system and clause composition, evaluation method, case trial evaluation and actual green effect.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mpilation of similar standards in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
Keywords: high altitude mountainous area;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source conservation; health and humanities; additive model;
1238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