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城市住宅70年 (1949—2019) 之天津

作者:路红,王月
单位: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梳理新中国建国以来天津城市住宅发展和演进, 对当今和未来的天津城市住宅建设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路红,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高级建筑师; 王月,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梳理新中国建国以来天津城市住宅发展和演进, 对当今和未来的天津城市住宅建设大有裨益。

人类的一切活动均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组成的三维社会空间中进行, 建筑作为一种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特殊产品, 其生产、活动及发展, 无不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背景制约, 城市住宅更是如此。回顾1949年以来天津现代城市住宅发展历程, 大致可将其分为5个时期: (1) 1949—1965年经济建设初期的城市住宅; (2) 1966—1976年经济停滞期的城市住宅; (3) 1977—1985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住宅; (4) 1986—2000年经济转型期的城市住宅; (5) 2001—2018年改革开放深化期的城市住宅。

这与笔者研究的我国现代城市住宅分期一致[1]。城市住宅建设按上述5个时期划分较宏观, 特别是1949—1965年, 包含了很多不同的阶段, 但基本上处于计划经济环境下的建设期和调整期。经济力量的薄弱和建设过程的周折对城市住宅建设具有决定性影响。“文革”10年造成城市住宅建设停滞不前和“欠账”。1977—1985年, 改革开放初期, 集中解决住宅的“数量”问题。1986—2000年, 住宅建设从以计划经济为主转向以市场经济为主, 无论是住宅建设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过了前3个时期。2001—2018年,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城市住宅从快速发展转为理性思考, 形成了由各类保障房、商品房组成的分类供应体系。后2个阶段的居住区规划理论及设计方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这是我国城市住宅建设发生质变、走向未来的关键时期。

1 经济建设初期的城市住宅 (1949—1965年)

该历史时期经历了16年, 从经济活动和住宅建设的特点来看, 可分为3个阶段。

1.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49—1952年) :紧急解决城市产业工人的住房问题

1949年1月15日, 天津解放, 人民政府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医治战争创伤, 解决和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据统计, 1949年天津旧城区住宅约1080万m2, 其中破危棚屋、平房约554万m2, 无卫生设施和基本生活设施, 建筑密度高达60%, 居住人口179万, 人均居住面积仅3.5m2, 大量的人无家可归。政府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 本着尽量快、尽量多地解决劳动人民居住问题的原则, 改造了大量“滚地龙”“三级跳坑”住宅, 在城区建设了一些单层平房、简易楼房以应急, 同时也开始在城市的外围、新兴工厂附近规划和建设居住区。

1952年4月至年底, 天津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在靠近工业集中区的地段, 如中山门、西南楼、吴家窑、丁字沽、王串场、唐家口、佟楼等地, 选址规划了7处工人平房新村, 每个新村规划人口规模为3~5万, 7个新村新建建筑面积90.14万m2, 住宅55057间, 解决了大批人民群众的居住问题, 也开创了天津成批建设住宅新村的先河。

该时期的代表性住宅建筑为中山门工人平房新村, 于1952年建设, 是天津市首个大规模成片建设的居住区, 占地面积约92hm2, 建筑面积16.45万m2, 建设住房1.01万间。新村设计以“邻里单位”理论为依据, 内部道路为八卦形, 将新村划分成12个街坊, 围绕中心公园布置为居民服务的生活设施, 如中学、小学、百货、副食等;新村当年设计、施工、竣工, 使大量无家可归的产业工人搬入新居, 解决了人民群众燃眉之急。新村的住宅设计较简单, 为一户一室, 半间厨房, 每10间或12间连成一排, 正南北向布置, 排与排之间为庭院, 集中设置公厕与上下水道, 生活设施较完善, 日照、通风等也得到解决[2]。住宅均为单层双坡顶, 外部为清水砖墙, 造型简洁且风格统一。

1.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1957年) :外来影响下的城市住宅发展

随着前苏联专家来华援建, 开始建设一些包括住宅在内的民用建筑配套项目, 前苏联的居住区规划思想及单元式住宅设计手法开始引入我国。

天津特殊的发展历史使其近代住宅无论是平面布局还是立面造型更接近欧美, 如平面布局以起居室为中心展开其他空间, 多为低层砖木混合结构, 少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低层小住宅占地多、耗资大, 已无法适应大规模工矿企业、机关等新建住宅的需要。学习前苏联住宅建设经验后, 天津在经济性和大量性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绩, 居住小区规划采用了大量的周边式、行列式布局。住宅采用单元式, 其设计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 取消了以起居室为中心的居住模式, 改为走廊式布置, 增加了独立房间, 改善了厨卫条件。前苏联专家强调加大进深、减小开间尺寸以降低造价, 同时住宅的标准化和构件的系列化、定型化也给住宅大量建设提供了条件。

该时期, 天津市相继规划建设了团结里、友好里、昆明路、德才里、佟楼、吴家窑、大理道、汉阳道等楼房居住街坊, 随后又在工业区附近的尖山、王串场、丁字沽、咸阳路、中山门、西营门外、北仓、陈塘庄和二号桥等地区规划建设了一批楼房住宅片区。“一五”期间共规划新建楼房住宅185万m2, 住宅以3~4层为主, 该时期典型的居住区有尖山居住区、德才里小区等。

尖山居住区是天津市首个楼房居住区, 1953年规划, 1954年开始建设, 4年建成。尖山居住区占地面积43.64hm2, 总建筑面积21.66万m2。整个居住区分为6个独立街坊, 以占地2hm2的中央长形公园为核心, 1个街坊为公共建筑, 其他5个街坊为住宅。街坊间用轴线联系, 建筑群通过轴线组织, 住宅以3层为主, 部分带底商的住宅为4层。受前苏联住宅规划思想影响, 大量采用双周边布局, 形成了封闭或半封闭的居住结构, 居住环境相对安静和安全, 但由此产生了大量东西向住房, 夏季西晒、冬季日照减少, 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前苏联专家带到我国来的建筑设计思想主题为“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 这在当时成为设计的“金科玉律”。城市住宅中的“民族形式”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外部造型和装饰上, 如在住宅上加屋顶, 或将当时广泛采用的双坡或四坡屋顶装饰成传统的中国建筑屋顶外形。屋顶多为木结构或钢结构, 斗和檐椽、飞檐椽等部件或用木料或用木模浇混凝土制成;梁枋等部位设计传统木构件形状的装饰构件并施以彩画。在单元入口、阳台、窗口等细部, 也采用了很多民族形式的花纹, 代表作有德才里、卫星里、尖山居住区、天津大学六村宿舍等。

回溯当时的设计, 许多设计手法恰是当下设计十分缺乏的, 特别是当时对建筑细部的推敲有很多细致周到之处, 如屋脊及其吻部、檐口起翘、阳台的栏杆及各单元入口的比例尺度处理等。

1.3“大跃进”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1958—1965年)

随着工业发展, 我国住宅建设有了新的发展趋势, 即在一些大城市开辟了一些近郊工业区和卫星城。为使住宅建设适应形势发展, 国务院提出了“统一投资, 统一规划, 统一设计, 统一施工, 统一分配, 统一管理”的要求[3]。“六统一”的提出与实施, 使住宅规划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有序发展阶段, 但因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不强, 该时期的住宅建设数量比“一五”期间下降, 设计的总体水平也不高。1958—1965年, 天津共建设住宅234.9万m2

1960—1962年, 在中山门建设了“实验街坊”, 全市多家优秀设计单位参与设计 (见图1) , 天津住宅建设进入较成熟期。

住宅规划设计方面, 本时期开展的天津拖拉机厂居住区 (下文简称天拖居住区) 规划竞赛和建设具有一定代表性。该竞赛历时约1年, 提出了18个富有创意的方案, 开启了全国居住区规划竞赛的先河。实施方案采用了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形成“居住区-街坊-组团-住宅单体”规划结构;该居住区总用地面积120hm2, 居住用地66.74hm2, 住宅建筑面积70.26万m2, 均为3~6层单元式住宅, 规划人口6~8万, 是配套设施相对独立的住宅新区。因当时经济条件限制, 天拖居住区仅建了2个街坊, 后续街坊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基本建成。天拖居住区的住宅造型简洁, 外饰面全采用清水砖墙, 符合当时工业化施工和施工速度的要求, 也适应当时的经济状况 (见图2) 。

图1 中山门“实验街坊”住宅外观

图1 中山门“实验街坊”住宅外观

 

图2 天拖居住区规划平面

图2 天拖居住区规划平面

 

2 经济停滞期的城市住宅 (1966—1976年)

“文革”时期, 各类建筑活动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住宅投资比例严重失调。1966—1975年, 天津市住宅建设投资24207万元, 占全市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2%, 仅建住宅288.4万m2, 而城市人口却增长很快。住宅建设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增长速度, 形成很多“欠账”。

受全国建筑界“干打垒”思潮影响, 天津在该时期还建设了一批以工业废渣等为材料的低标准简易房。住宅套型面积被压到最低, 厨房、厕所等生活设施极简陋, 住宅外部造型简易平淡、千篇一律。

3 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住宅 (1977—1985年)

1976年10月, 粉碎了“四人帮”, 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建设出现新转机, 住宅建设也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和11月15日宁河县6.9级地震使天津的建筑物遭受重创。全市城镇住宅有1686万m2遭受震损, 占住宅总面积约70%。巨大损失使天津市住宅需求形成巨大缺口, 成为天津重新开始大规模住宅建设的重要因素。

3.1 住宅建设概况

该时期, 天津的住宅建设与全国一样, 住宅建设投资的形式增多、力度增大, 住宅建设量逐年增加, 居住区建设规模逐年扩大, 住宅建设进入有序管理阶段, 出现了“商品住宅”雏形。

1949—1978年, 天津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远超住宅增长速度, 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949年为3.5m2, 1978年下降至3.3m2, 城市住宅缺口巨大, 故从1978年开始, 政府花费了巨大的投资和精力来解决住宅问题。

1976—1984年, 市政府在城区边缘地带相继规划了14片新居住区, 占地1062.7hm2, 新建住宅682万m2, 各类配套公共建筑约95万m2, 可容纳52万居民。14片居住区的共同特点是市政建设、公共建筑配套齐全, 交通方便且居住环境质量好。

该时期, 随着经济发展和观念更新, 住宅建设开始向大型综合性居住区方向发展, 如1982年兴建的体院北居住区。该居住区位于天津市西南部, 用地面积达89.7hm2, 总建筑面积约82.64万m2, 其中住宅面积70.97万m2, 规划居民约5万人, 下设13个居住街坊, 整个居住区建设按“先地下后地上”原则进行, 市政、公用、绿化设施齐全。此种建设模式具有明显优点, 能快速形成完整的居住环境, 既有利于居民生活, 又有利于各种管理设施的配套建设。

3.2 住宅设计的新探索

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使广大建筑设计工作者焕发创作热情, 在大量住宅设计中, 对住宅的规划与设计进行了多方探索和实践, 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 并取得初步成就。

3.2.1 住宅设计竞赛对住宅建设的影响

从1979年开始, 原建设部举办了几次全国性城市住宅竞赛。竞赛对当时的人民生活及居住观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 促进了当时的住宅设计和建设。天津市的住宅设计工作者积极参加了这些竞赛并取得了较好成绩。

1979年原建设部举办“全国城市住宅设计方案竞赛”, 这是中断了22年后规模最大的住宅方案竞赛。参赛方案达7000~8000个, 参加人数逾万。天津市选送的方案取得了1个一等奖, 2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这些方案基本上在其后的住宅建设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按一等奖方案兴建的三多里框架轻板结构体系住宅成为天津市较早的高层住宅之一, 成为住宅建设中的新风景线。

3.2.2 震后旧住宅区的改造

1949年以来, 天津市约70%新建住宅是征用农田新建的, 30%是旧城拆迁或“见缝插针”建设的。旧住宅区改造在1950—1960年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其后一直处于停顿状态。1976年唐山大地震使天津建筑物遭受重创, 全市城镇住宅有70%遭受震损, 使天津市住宅建筑形成了巨大缺口, 故震后的旧住宅区改造成为重点工作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天津市旧住宅区改造经历了2个阶段:一是震后恢复重建;二是以商品房形式改造旧区。改造中有以下特点: (1) 旧区拆建的人口密度和容积率通常高于新征地; (2) 因地制宜, 点、线、面相结合; (3) 政府投资与单位集资相结合, 共同改造旧住宅区; (4) 加强组织管理和立法, 保证了改造顺利进行; (5) 设计上充分尊重当时、当地的特定条件, 注意与环境、历史文脉有机结合。

1976年底进行了和平区贵阳路片、河西区大营门片、河北区黄纬路片、河东区大直沽后台片、南开区东南角片、红桥区大胡同片规划, 1977年又进行了市内“五小片”规划, 即和平区崇仁里、小稻地、河北区求是里、红桥区南头窑和小西关。

上述住宅区原状有4个特点: (1) 各类用地混杂, 地块零乱, 如住宅、公建、工厂、仓库等混杂, 影响居住环境; (2) 人口密度大, 1室6口户占总户数的90%, 很多是老少三辈同居一室; (3) 大多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小屋狭院, 以平房为主, 建筑密度达50%~70%, 居住条件极恶劣; (4) 市政公用设施不全, 水平较低。

当时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在总体规划统一部署下, 全面规划、合理调整、统筹兼顾, 适当提高住宅层数, 降低市区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 增加公用设施和公共绿地, 建筑体型和规划布局应满足抗震需要等, 其中较典型的是贵阳路片区的改造。贵阳路片区位于市中心, 总用地面积19.43hm2, 是地震重灾区。原有建筑面积13.38万m2, 共有居民5373户、约1.98万人;规划建筑面积21.96万m2, 居民4741户。规划采用“住宅单体-住宅组团-住宅小区”结构, 住宅多为5~6层, 外部造型以清水砖墙为主, 在窗套、檐口等作局部处理。注意环境设计, 沿主路设置了1块绿地 (见图3) 。

对“三级跳坑”住宅改造也是该时期较突出的案例。“三级跳坑”住宅是指屋内地面比院子低、院子比胡同低、胡同比街道路面低的住房。因特定历史原因, 这些住房大多有60~70年房龄, 墙体碱蚀严重, 1976年大地震使这些原本破旧不堪的房屋摇摇欲坠。1984年, 天津市尚有“三级跳坑”住宅25.21万m2, 居民1.39万户, 分布于市内6区和塘沽区。1985年市政府将改造“三级跳坑”工作列入改善城市人民生活十件大事之一。经过1年的努力, “三级跳坑”住宅全部改造完毕, 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图3 贵阳路片区住宅区总平面

图3 贵阳路片区住宅区总平面

 

3.2.3 居住区规划、住宅设计手法多样化的探索

在居住区规划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一切为用户着想”的原则, 讲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1) 采用和完善了多种居住区规划手法

20世纪80年代初, 天津开始大规模住宅建设, 该时期建成的体院北、南苑、真理道、小海地、丁字沽、长江道、天拖南等居住区人口规模均在3~5万, 万新村居住区更是达11万。巨大规模的建设为设计工作者提供了广阔舞台, 多种居住区规划理论也得到很好实践。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一般采用“居住区-居住小区 (街坊) -住宅组团”及“居住区-街坊”规划模式。20世纪80年代初期, 天津居住区基本上沿袭了此模式, 如体院北居住区采用“居住区-居住街坊-住宅组团”规划结构, 以街坊为单位统一组织建筑空间;道路系统采用弧形和直线结合, 创造了丰富的建筑景观。建立了居住区级集中公建和街坊级公建两级模式。绿化采用点、线、面结合, 打造了良好的园林环境。住宅以多层为主, 局部有3~4层的高档住宅区, 还在居住区入口及中心点缀了部分高层住宅, 使整个居住区空间形态跌宕起伏且富有韵律。

南苑居住区原名王顶堤居住区, 系由综合设计竞赛优选方案完成的实施方案, 1984年开始建设, 采用“居住区-扩大住宅组团”规划结构, 减少了居住区内部道路出口对城市主次干道的干扰, 有利于组织城市交通, 保证居住区的安静。南苑居住区住宅以多层为主, 设置部分7层大模板和内板外砌住宅, 规划结合入口、公共绿地等布置部分高层住宅, 极大丰富了居住区空间 (见图4) 。

图4 南苑居住区住宅外观

图4 南苑居住区住宅外观

 

2) 住区规划注重给居民提供方便的生活条件

该时期住宅建设注重配置较齐全的公建设施, 设计便捷、安全的出行路线, 给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满足居民的生活要求。

3) 在设计中开始重视“以人为本”

该时期住宅建设开始重视“以人为本”。以生活于住宅中动态的人为设计、研究的核心;以供居民使用的住宅及其周围环境为设计、研究的对象。该时期城市住宅面积标准较低, 而人民的家庭生活内容却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各种家用电器普及而愈加丰富, 进而导致建筑布局产生新矛盾, 建筑师对此进行了多方探索及研究。针对不同人口构成、职业、年龄和生活习惯的居民, 设计适合不同要求的各类住宅, 如“大厅小室”“青年公寓”等。该时期, 天津较常采用五开间的砖混住宅, 还有适应工业化要求的大板住宅、框架轻板住宅, 节约土地的低层高密度住宅、高层住宅等。

1979年天津大学建筑系提出低层高密度住宅设计方案, 设计4层住宅, 顶层北向退台, 有效节约土地, 营造宜人的空间尺度, 为当时形势下对住宅设计的有益探索。

4) 注意住宅外部造型及其与室外环境的结合

该时期建筑师们将地形、环境等引入住宅设计, 使住宅适应环境及生活, 如20世纪80年代初, 复康路一带的住宅利用临水地形, 建造了风貌各异的住宅建筑。

3.2.4 高层住宅的兴起与各种住宅体系的试验

因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用地紧张及建设单位迫切希望提高用地容积率, 加之“高层建筑就是现代化城市标志”这一偏颇认识推波助澜, 住宅层数呈逐步增加趋势。天津高层住宅在该时期得到很大发展。高层住宅一般成组建设, 往往成为地区的标志性建筑, 如南京路的劲松楼高层住宅群、三多里高层住宅群、大营门高层住宅群、西康路上的碧云里高层住宅区 (见图5) 、体院北的高层住宅群等。

图5 碧云里高层住宅外观

图5 碧云里高层住宅外观

 

高层住宅兴起带动了设计变革, 在结构形式上引发了多种住宅体系的设计与试验。在众多体系中, 以大模板现浇剪力墙体系的建造量为最, 约占70%, 其余为框架、大板及滑模体系。高层住宅打破了原有的城市空间轮廓, 建立了新的城市天际线。

4 经济转型期的城市住宅 (1986—2000年)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大规模住宅建设使人民居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也为住宅建设提供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宝贵经验, 但住宅的供需矛盾依然尖锐。20世纪80年代后期, 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观念都发生很大改变, 迫切需要新住宅形式, 新的住宅建设要适应住房由福利型向市场型转化, 这给住宅设计人员带来新课题。1986—2000年, 广大住宅建设工作者投入巨大精力致力于住宅建设“质”与“量”的双提高。

该时期的天津住宅建设, 可分为前 (1986—1990年) 、中 (1991—1994年) 、后 (1995—2000年) 3个时期。前期基本与全国建设同步, 在某些领域甚至走在全国前列, 如住宅建设投资途径与住宅规划设计多样化;中期则因商品房无序发展, 一度陷入建设与设计误区;后期加大了建设和管理力度, 搭上了原建设部城市住宅试点小区和小康住宅示范小区的建设快车, 将天津的住宅建设提升至新水平。

4.1 多元并存的住宅建设

该时期住宅建设量大面广, 无论是开发政策、建设形式、投资渠道还是后期管理, 都出现多元并存的局面。为促进天津市住宅建设,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 并针对天津市的具体情况, 开展了不同阶段的住宅改造和建设, 该时期较有影响的举措如下。

4.1.1 平房改造

平房改造是继1985年改造“三级跳坑”住宅后, 天津市政府为改善城市人民生活又做的一件好事。从开始的“平改平”到“平改多”发展到“多层庭院式”, 合理提高了建筑密度, 不仅改变了原来平房的破旧面貌, 且有效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截至1988年底, 全市累计完成平房改造114万m2, 约5万多人迁入新居。

4.1.2 危陋平房改造

1993年底, 天津市仍有占地面积2hm2以上的成片危陋平房, 建筑面积共计738万m2, 群众要求改造的呼声很高。在充分听取意见并深入论证的基础上, 1994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做出5~7年基本完成市区成片危陋房屋改造任务的决定。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 至1999年底, 全市共拆除危陋平房820万m2, 竣工住宅1467万m2, 使31万户、110万居民喜迁新居。

4.1.3 住房制度改革和安居工程建设

天津市自1992年1月1日开始全面实施住房制度改革, 1998年停止货币分房, 房改工作按《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 (国发[1994]43号) 实施并取得明显成效。

天津是国家首批安居工程重点城市之一, 确立了安居工程与房改、解困、危改结合, 安居工程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结合的原则, 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 逐步加大个人投资比例, 采取有偿解困思路, 制定了5年内建设500万m2安居工程的发展计划。1995—1998年4年间, 天津市安居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6.4亿元, 开工面积743万m2, 竣工面积473万m2, 销售面积463万m2。作为安居工程的华苑安华里、居华里小区在原建设部全国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验评中获综合金牌奖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施工质量、科技进步、优秀开发管理等5个单项一等奖。

4.1.4 廉租住房建设与合作建房

廉租住房建设是建立社会保障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举措, 1988年开始, 市政府就开始廉价商品房建设和人均居住面积2.5m2以下困难户解困的尝试。1998年, 在市区和北辰区结合部的普康里小区, 首期建设了6.3万m2廉租住房, 规划设计本着“造价不高水平高, 面积不大功能全”要求, 突出使用功能和环境质量, 受到中低收入居民欢迎。

合作建房是在政府扶持和单位资助下, 以职工集资、相互协作的形式建设住房, 是解决职工住房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1992—2000年, 天津市合作建房稳步发展, 累计成立职工住宅合作社76个, 合作住宅开工211万m2, 竣工185万m2, 吸收职工个人集资9.5亿元, 解决了3.5万户职工的住房困难。

4.1.5 房地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运行机制不断健全

天津市房地产业发展迅速,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 住房建设步伐加快。1979—2000年, 全市新建住宅6488万m2, 人均居住面积由3.4m2增长到8.6m2。与开发建设相适应, 全市住房消费规模也大大提高, 个人购房比例由“八五”初期的5%发展到2000年的98%。住房自有率由1979年的23%发展到2000年的49%。与市场发展相适应, 住宅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经营面向市场, 从1981年成立首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至2000年底, 全市取得开发资质的房地产公司已发展至997家。市场主体规模的扩大极大活跃了天津房地产市场, 也给新时期的住宅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设计空间。

4.2 形式多样的住宅小区规划

天津住宅建设采取了以商品房形式筹措资金、单位之间联建、单位与个人联建、廉价商品房等多种形式;同时住宅规划设计也呈多样化趋势, 如原建设部城市住宅试点小区、原建设部小康住宅示范小区、平房改造、大院落式规划、弧型住宅区规划等, 该时期的代表性住宅小区项目如下。

4.2.1 原建设部首批城市住宅试点小区——川府新村

川府新村为该时期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住宅小区之一。1986年原建设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城市住宅试点小区, 起因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住宅建设突飞猛进, 在解决住宅“欠账”问题的同时, 也出现了住宅规划设计粗放、工程质量不高、使用功能较差、建筑造型呆板单调、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不同步、后期管理不善等问题, 小区整体建设水平不高, 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为探索住宅小区综合建设路径, 力求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下, 坚持国家规定的面积指标、不增加或少增加工程造价的基础上, 将我国城市住宅小区建设提升至一个新水平。1986年, 原建设部选择将无锡、济南、天津3个城市作为首批城市住宅试点的主要基地, 小区建设考虑了北方、南方及南北方过渡地区3种气候特点, 建设规模总计50万m2, 是一次大规模、多目标的科学试验, 国内很多专家参与了方案制定和科学试验工作, 很多设计及施工单位参与了建设, 1989年全部竣工。

3个试点小区在普遍成功的情况下又各具特色, 如无锡沁园新村的规划设计、济南燕子山小区的工程质量和天津川府新村的新技术应用成绩显著 (见图6) 。

川府新村作为代表我国北方地区的住宅试验小区, 建设、开发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是该小区的特色。川府新村建设涉及54个科研、设计和教学单位, 共应用新技术60项, 其中获部级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 并获得了新技术推广组织管理一等奖。

图6 川府新村总平面

图6 川府新村总平面

 

川府新村位于天津市区偏西部, 占地面积12.83hm2, 总建筑面积15.78万m2, 其中住宅建筑面积13.73万m2, 公建面积2.05万m2, 可提供住房2398套, 约居住8400人。川府新村总体规划布局采用“小区-组团-住宅单体”规划结构, 4种形式各异的住宅组团围绕中心绿地, 小区规划设计重视规划师与建筑师的密切合作, 通过规划与建筑形式的多样化组合, 实现空间层次丰富与规划布局完整。

各组团采用不同的住宅单体和空间构成是川府新村又一特色。以大开间内板外砌系列、台阶式花园、大进深砖混等住宅为主, 由多种单元组合体, 间以线形点式、“麻花形”7层大柱网升板等住宅, 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

4.2.2 弧形空间住宅区——西湖村居住区

1 9 8 7年规划建设的西湖村第3小区占地面积10.12hm2, 总建筑面积14万m2, 为多、高层住宅混合区, 为打破行列式布局, 6栋高层塔式住宅布置于小区西南部, 多层住宅多数为弧形, 2~3栋弧形住宅或相向、或周边布置, 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整个小区空间丰富多变, 打破了以往行列式布局的呆板和雷同, 形成了独特的住宅景观。

4.2.3 大院落式住宅区——子牙里小区

子牙里小区位于红桥区境内, 占地面积7.65hm2, 总建筑面积12.85万m2。为有效提高容积率, 打破以往单调的行列式建筑布局, 子牙里小区采用大院落式规划布局。整个小区由6个大院落组成, 院落由2个“L”形的住宅围合而成, 形成较封闭的半私有院落, 作为本院落居民的活动场所;2个院落间形成一个半公共院落, 作为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子牙里小区院落式布局打破了以往行列式布局的单调感, 可被看作20世纪50年代末期周边式住宅街坊的复苏, 但此种布局不可避免地造成住宅朝向不合理, 约30%甚至更多的住宅为东西朝向, 这对北方居民来说, 无疑是个缺陷, 故大院落式布局未得到更大范围推广。

4.2.4 平房改造

针对市区破旧平房多、居住条件恶劣等问题, 该时期天津市政府进行“平房改造”, 这是特定时期的特定概念, 实质是旧区改造, 拆掉旧平房后按资金状况建设低层或多层住宅。

平房改造采用2种形式: (1) 拆掉旧平房, 按拆1建4的比例建设多层住宅, 如1987—1990年建设的西南楼9、10、11、12段住宅区, 采用周边式和行列式相结合的规划布局, 以段为单位, 组织了富有生活情趣的居住院落空间; (2) 拆掉旧楼房建设多层住宅, 如1987—1990年建设的吴家窑1~4段住宅区, 采用周边式规划布局, 建筑外形以清水砖墙为主, 在窗套、檐口等处作简洁处理, 较有新意。

4.2.5 第4批全国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华苑居住区安华里、居华里小区

第1批城市住宅试点小区建设的成功, 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反响, 原建设部及时总结经验, 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住宅小区试点建设, 自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2, 3, 4批全国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的工作。

1995年, 经过严格的方案评审, 天津华苑居住区安华里、居华里小区成为第4批全国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经过各方努力, 2个小区于1997年10月通过原建设部全国城市住宅试点小区建设办公室的全面验收, 荣获试点小区建设综合金牌奖, 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科技进步5个单项一等奖。

安华里、居华里小区位于天津市西南部, 是当时天津市开发规模较大的华苑居住区内的2个起步区, 隔居住区主路呈对峙状, 共同形成华苑居住区南大门的门户。安华里小区规划占地面积12.8hm2, 建筑面积15.65万m2, 其中住宅面积13.24万m2, 可容纳居民2006户, 共6409人, 容积率1.22, 绿化覆盖率40% (见图7) ;居华里小区规划占地面积13.12hm2, 建筑面积15.93万m2, 其中住宅面积14.28万m2, 可容纳居民2073户, 共6634人, 容积率1.21, 绿化覆盖率38% (见图8) 。

2个小区作为全国第4批城市住宅试点, 吸取了前几批试点小区建设的先进经验, 以规划为龙头, 结合住宅单体设计、物业管理、环境绿化等, 在造价不高的情况下, 创造出较良好的居住环境。

2个小区在规划中服从华苑居住区总体规划要求, 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充分考虑地形及人们的日常行为轨迹, 合理安排用地结构, 采用“点、线、面”结合的绿化设计手法, 在住宅单体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心理, 以规划为龙头, 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 基本做到人员、功能分室, 在有限面积中将住宅设计成“三大一小一多”的“厅卧型”平面布局, 动静分区明确, 使用方便。各类住宅大、中、小套型齐全。在住宅的外观设计中也作出很多新尝试。设计者们将天津近代小洋楼的做法和符号改良创新, 运用于外檐、屋顶、阳台、窗户等部位, 住宅外形进行部分退台、跃层、坡顶等处理, 使小区空间更跌宕起伏并富有韵律与美感, 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 (见图9) 。

4.2.6 城市高档低层住宅

因国家经济体制转轨, 市场经济逐渐主宰了住宅建设发展, 使城市高档低层住宅在很多大、中城市蜂拥而出, 天津也不例外。这些高档住宅多为2~3层独立式住宅, 面积标准较高, 1套200~400m2, 也有联排式住宅, 1套150~300m2, 一般都有独立小院和车库, 室内空间较多, 外形以仿古典欧式造型为主, 大多建于城市边缘地带, 如水上公园附近的凯祥花园、国际村、西青开发区别墅 (见图10, 11) 。

4.2.7 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小区——华苑居住区绮华里小区

1996年初, 原建设部决定在我国10个省市开展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 天津作为其中之一, 在1996年9月制定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规划方案。在方案指导下, 华苑居住区绮华里作为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小区, 于1997年正式启动建设。

绮华里小区位于华苑居住区的中心, 占地面积约18hm2, 总建筑面积29.19万m2, 小区以多层住宅为主, 用地北侧布置了4栋18层塔楼。作为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小区, 绮华里小区在设计中引入了以下观念和手法: (1) 建筑2步节能; (2) 采用多种新型、有效的技术措施; (3) 采用多种优良的住宅结构体系; (4) 选用多种优良的住宅部件和设备产品。

4.2.8 原建设部小康住宅示范小区——华苑居住区碧华里小区

根据我国2000年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国家住宅建设发展需要, 原国家科委将“中国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列为优先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 于1994年正式批准启动。1995年, 天津华苑居住区碧华里小区作为国家小康住宅示范小区, 经过几年建设, 于1999年6月通过原建设部验收, 成为我国首批通过验收的小康住宅示范小区之一。

碧华里小区地处华苑居住区中心, 总用地面积17.6hm2, 总建筑面积19.35万m2, 容积率1.1, 绿化率38%, 人均绿化面积3.02m2

碧华里小区采用“住宅组群-组团-小区”规划结构, 整个小区被曲线形道路分为4个多层住宅组团和1个高层住宅组团, 各组团均有较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和优美的绿化环境。小区环境通过大面积红色的坡屋顶、绿色的草坪和树木、浅色明快的墙面相配合, 再辅以蓝色的天空为背景, 构成明快、温馨的家居氛围 (见图12, 13) 。

4.3 色彩纷呈的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竞赛

该时期天津住宅设计非常活跃, 尤其是大规模的居住区规划和住宅单体设计竞赛层出不穷, 极大促进了住宅建设发展。

图7 安华里小区内景

图7 安华里小区内景

 

图8 居华里小区内景

图8 居华里小区内景

 

图9 安华里小区住宅外观

图9 安华里小区住宅外观

 

图1 0 凯祥花园住宅外观

图1 0 凯祥花园住宅外观

 

图1 1 国际村住宅外观

图1 1 国际村住宅外观

 

图1 2 碧华里小区住宅外观

图1 2 碧华里小区住宅外观

 

图1 3 碧华里小区中心景观

图1 3 碧华里小区中心景观

 

4.3.1 大规模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竞赛

从1 9 9 3年“华苑居住区规划竞赛”开始, 天津市建委、规划局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竞赛, 广泛邀请国内外有实力的设计单位参与, 竞赛的中奖方案经过修改, 基本得到实施, 这些举措极大提高了天津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水平, 其中较有影响的设计竞赛如下。

1) 华苑居住区规划竞赛

距1981年王顶堤居住区规划竞赛12年后, 天津市组织的新时期首次重大居住区规划设计竞赛, 邀请了市内5家设计单位参赛, 提出8个设计方案, 充分展示了天津市的规划设计水平, 其中天津市建筑设计院荣获一等奖。华苑居住区地处天津市西南部, 占地面积162hm2, 规划建筑面积180万m2, 居住8万人。在中奖方案基础上修改的华苑居住区规划于1994年启动, 2000年前建成, 已成为目前天津市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居住区之一。

2) 谦德庄地段规划竞赛

1996年, 为完成天津市老城区改造, 市建委组织河西谦德庄地区规划竞赛。谦德庄地区是天津市危旧房较集中的地段, 基础设施落后且地形复杂, 总占地面积29hm2, 规划建筑面积约40万m2, 竞赛在旧城区规划领域作出很多有益探索, 对城市重要地段的住宅区规划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图1 4 丽苑居住区规划总平面

图1 4 丽苑居住区规划总平面

 

3) 丽苑居住区规划竞赛

1997年举行丽苑居住区规划竞赛, 该居住区地处天津市东北部, 占地面积300hm2, 规划建筑面积300万m2, 居住人口15万, 相当于1个小型城市。获奖方案将动态绿化环境理念引入居住区设计, 在居住区的公建设置、人车分流等方面具有很多创意 (见图14) 。

4) 梅江居住区规划竞赛

1998年, 市建委组织了梅江居住区规划竞赛。梅江居住区位于天津市南部, 占地面积约200hm2, 规划建筑面积200万m2, 其中住宅建筑面积约170万m2, 居住人口约7万, 此次竞赛邀请国内知名的规划设计单位, 共提出5个设计方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荣获一等奖, 参赛方案结合梅江居住区的临水地形, 保留了用地内的大面积水域, 将城市设计手法运用于居住区规划设计中, 取得很大突破。目前, 梅江居住区为天津市最大的生态居住区, 其规划、建设标志着天津市住宅建设已进入“人类、环境、共生”新时期。

4.3.2 多样化的新住宅设计竞赛

在大规模开展居住区规划竞赛的同时, 天津市还组织了多次大规模住宅设计竞赛, 有的配合全国住宅竞赛, 有的是针对天津市的具体情况, 竞赛中奖方案经过修改, 或成为住宅设计通用图, 或得到实施, 此举极大提高了天津住宅设计水平, 推动了住宅建设。

1) 配合全国组织的住宅竞赛

配合全国组织的住宅竞赛有1987年“中国‘七五’城镇住宅设计方案竞赛”、1989年“全国首届城镇商品住宅设计竞赛”、1991年“全国‘八五’新住宅设计方案竞赛”、1998年“中国迈向21世纪住宅设计方案竞赛”等。参赛方案更多考虑了现代生活居住行为模式对住宅的影响, 从传统民居、地方风格中吸取营养, 丰富了住宅设计和居住环境。各类方案重视室内使用功能, 利用有限面积创造出丰富实用的空间, 尤其重视厨房、卫生间, 提出不少新颖、切实可行的设计。每次竞赛, 天津均有方案得奖。

2) 1996年天津住宅设计竞赛

为配合推广《天津市住宅设计标准》而进行。竞赛要求设计者按新套型标准, 打造适用经济、宜人的居住环境;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手法与结构体系上创新, 更新设计观念, 推进商品住宅发展。此次竞赛共有200多个方案参赛, 5个多层住宅中奖方案成为天津市多层住宅通用图, 在全市推广。

3) 1999年3月天津中高层住宅设计竞赛

为配合不断发展的中高层住宅需求而进行的竞赛。本次竞赛方案总数达100多个, 反映了当前住宅设计注重功能改善, 从追求数量转为讲求质量, 由粗放型转向精细型;重视住宅的适应性、居住的舒适度和安全度, 充分利用面积和空间、节地节能、改善厨卫功能、地方风貌及应用新结构新材料等, 极大推动了天津市中高层住宅设计。

4) 1999年6月天津市住宅景观设计竞赛

1999年6月, 天津市建委、规划局组织天津市各建筑设计院、所开展住宅景观设计竞赛, 共收到400余个方案, 参赛方案或继承传统、或标新立异, 将现代住宅外观设计推向与文化、文脉、材料、科技结合的正确途径, 出现很多新颖可行的设计, 体现了城市管理部门、设计界对住宅外观设计的极大关注, 也标志着天津住宅设计正逐渐走向理性阶段。

5 改革开放深化期的城市住宅 (2001—2018年)

进入21世纪, 天津和我国大部分城市一样, 继续开展大规模住宅建设, 人民居住水平向小康迈进, 同时信息社会来临, 随着发展理念、生活方式和居住观念改变, 出现了新的住宅建设方式、设计理念和形式。本时期天津住宅建设可分为前 (2001—2011年) 、后 (2012—2018年) 2个时期:前期主要以建设“小康住宅”为目标, 注重“质”和“量”并重发展, 开始了大规模保障房建设, 极大程度提高了居住水平;后期借党的“十八大”东风, 逐步树立了新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观, 强调了住宅建设的绿色化、人文化, 使天津城市住宅提高到新水平。

5.1 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

199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国发[1998]23号) , 提出停止住房实物分配、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 以“休克疗法”停止我国长达近50年的住房实物分配制度, 使人们的住房消费观念发生根本转变, 个人成为住房市场消费的主体, 拉动了消费内需;促进了住房规划设计、建筑质量、环境配套、物业管理、中介、保险、政策性金融、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调整了国家财政、单位的住房支出结构, 形成了稳定、规范的住房补贴资金来源渠道;完善和推广了住房公积金制度;有利于更好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体现住房分配上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该时期天津逐渐加大了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 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后, 天津不断开展探索住房保障机制, 形成廉租房、公租房和租金补贴等多种方式并行的保障机制, 解决了低收入、人均住房面积较低的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

2004年10月交付使用的瑞景居住区和丽苑居住区为较有代表性的保障性住房项目, 2个项目共29万m2、4348套廉租房。廉租房的建设标准较高, 与同时期的商品住宅执行同样的建设标准。廉租住房建设坚持4个不降低: (1) 质量标准不降低做到精心施工, 确保质量; (2) 配套水平不降低各种设备设施配套齐全, 高层有电梯, 水、暖、电、气齐全, 采用节水新技术, 中水入户, 供热单户计量, 宽带网、电话、有线电视入户; (3) 使用功能不降低明厅、明厨, 做好套型间“潜伏”设计, 每户有独立的卧室、起居、厨房、卫生间、阳台等功能空间, 最小套型的建筑面积为46m2; (4) 居住环境标准不降低建筑立面丰富美观、错落有致, 小区绿化率约35%, 户外有健身、交往、娱乐设施, 全部实行物业管理。最值得推广的是, 建设时对每户进行装修, 住户拿到钥匙即可入住, 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

5.2 形成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经历改革开放后近20年大规模建设, 20世纪末, 我国城市居民住房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但与“小康住宅”发展目标仍有一定差距。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我国城乡人均住房0.78间, 城乡住房成套率约67%。人均住房建筑面积8m2以下的家庭仍占9.1%, 约3091万户, 其中城镇约1520万户、涉及近5000万人口。家庭洗澡等卫生设施较差, 使用燃气、电等清洁能源的家庭仅27.5%, 其他多使用柴草和煤炭, 故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居住质量, 任务仍十分艰巨, 需尽快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

住房供应体系由住房支付能力的多样化决定。1998年停止福利分房以来, 天津城市住宅发展呈多层次、多元化局面: (1) 建设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 通过廉租房、公租房、补贴租金、经济适用房等多种方式, 有计划地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 (2) 通过规范住房交易市场、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等措施, 形成存量住房交易与增量住房交易、住房买卖和住房租赁协调发展, 抵押、典当、赠与等住房价值实现方式同时并存的住房市场体系, 满足多种住房交易需要; (3) 形成方便、周到、守信的流通服务体系, 保证市场功能正常发挥。

党的“十九大”为城市住宅理性发展指明方向: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明确了我国在新时代建立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5.3 多元化的住宅建设

21世纪, 我国极重视研究住宅可持续发展, 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与科教兴国战略并列的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 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增强, 供暖系统计量收费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使住户经济利益与能耗直接挂钩, 人们更关注居住环境, 对更高层次健康舒适住宅的要求与日俱增。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 住宅向“节能、高效、自然、生态”等方向发展。生态住宅 (又称绿色住宅) 是我国目前住宅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 追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和谐统一, 在“以人为本”基础上, 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使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同时控制使用自然资源, 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在住宅设计中引入“四节一环保”等多项与以往设计完全不同的概念, 带来城市住宅设计创新。针对多元化需求, 天津城市住宅适时开展了以康居工程、绿色建筑为主流的住宅产业化建设。

5.3.1 华苑居住区久华里小区

在完成居华、安华、碧华里等小区建设后, 2000年, 日华里、久华里居住小区作为华苑居住区的收官之作, 实现了人车分流等规划理念, 在小区的规划布局、住宅单体设计上均有新探索, 2个小区均由天津市房屋鉴定建筑设计院设计, 获得天津市住宅规划设计奖励。

久华里小区位于华苑居住区中心, 占地面积约15.1hm2, 总建筑面积约16万m2, 小区以多层住宅为主, 在用地北侧布置了4栋18层的塔楼 (见图15, 16) 。

5.3.2 梅江居住区川水园、蓝水园

21世纪初, 梅江居住区开始进行天津住宅产业化和生态住区探索。由天津市住宅建设集团建设、天津市房屋鉴定建筑设计院设计的川水园, 在住宅产业化新技术体系的开发、新能源技术利用、新设备开发, 与水体环境结合、绿色建筑、住宅室内精装修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图1 5 久华里小区总平面

图1 5 久华里小区总平面

 

图1 6 久华里小区建筑外观

图1 6 久华里小区建筑外观

 

蓝水园是梅江生态居住区的起步区, 由大地天方设计公司设计, 总占地面积10.88hm2, 住宅总建筑面积11.37万m2。规划人车分流, 区内景观绿地和湖滨均为人行步道;建筑采用多层、板式小高层、低层相结合的形式;以水环境为主, 景观绿化渗透到每栋楼, 户户有景观 (见图17, 18) 。

5.4 与城市和谐共生的住宅规划设计

人类为更好地生活聚居于城市, 集中并弘扬了科学技术、文化、生产资料和生产力。21世纪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 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时代”。

住宅规划设计是城市整体设计链中的一环, 应服从城市整体布局要求, 体现出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天津城市住宅紧抓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 大力挖掘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 在历史长河中撷取文化基因赋予当今城市住宅, 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

 

 

 

 

如图19所示,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泰悦豪庭项目充分利用沿河景观面, 创造标志性建筑, 为海河两岸的城市空间注入活力。沿海河的建筑底层架空, 将海河景观视野延伸。将街道转角扩大形成城市绿化广场, 同时临河绿化带改造为河畔公园, 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活动处所, 丰富了海河两岸城市空间。项目获得2015年“海河杯”天津市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住宅类) 。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新八大里第五里——五福里项目, 位于河西区黑牛城道与洞庭路交口的东南侧, 总用地面积190675.90m2, 界内使用面积为130607.10m2, 界外处理面积为60068.80m2, 可建设用地面积为82722.20m2。项目采用“居住院落”模式, 居住院落底部2层为商业、3层以上为居住。对外, 居住院落清晰界定了街道界面, 创造适宜的人行空间尺度, 增加了社区的活力;对内, 居住院落围合形成私密、安全、有归属感的居住庭院空间 (见图20, 21) 。

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五一阳光皓日园和第六田园项目分别获得了詹天佑大奖和住宅金奖。五一阳光皓日园项目位于天津市河西区黑牛城道和紫金山路交口西北侧, 小区总用地面积约4.69hm2, 总建筑规模约11.5万m2, 绿化率48%。沿袭现代建筑简洁的设计理念, 本着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着眼创造有生命力的建筑, 功能合理性是建筑设计的首位, 室内空间物理性能最优化是设计的重要特点, 同时注重刻画建筑造型及细节, 外观简洁、典雅, 色彩明快, 强调线条、体块的空间构成关系 (见图22) 。规划与环境设计力图创造和谐优美的邻里交往空间。

 

第六田园生态住宅区项目位于天津市南部、自然环境优美的梅江南地区。规划总用地面积39hm2, 总建筑面积33万m2, 以多层住宅为主要建筑形式, 社区整体环境设计极具特色, 以起伏的坡地为主体环境基调, 独有的半坡住宅景观是第六田园的最大特点, 填补了天津无起伏式景观社区的历史性空白 (见图23, 24) 。独一无二的坡地、果岭和山谷使第六田园在梅江众多项目中充满专属性与人文魅力。

6 结语

城市住宅发展史犹如一条长河, 时而冲起惊天的波浪, 时而泛起柔和的涟漪。长河是住宅主题在历史中的连续进化, 波浪、涟漪便是风格。没有主题, 住宅失去生命, 没有风格, 住宅将失去活力。

综上所述, 天津现代城市住宅经历了70年曲折发展, 主题和风格不断演进。期间有停顿、有倒退, 但总体趋势是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 如其他建筑艺术, 城市住宅的主题和风格不可能存在于真空, 是一个时代的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思潮、气候、地域条件乃至民族心理的综合反映。新时代, 住宅将回归其居住本性, 回复其永恒的主题——“房子是用来住的, 不是用来炒的”, 基于此, 天津城市住宅建设和风格也将进入新的理性发展阶段。任何建筑风格演进既是发展过程又是扬弃过程。建筑世界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系统, 一切都有可能发生。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建筑历史的长河中, 天津城市住宅将绽放越来越绚丽的花朵。

(本文部分资料和图片来自《天津市城市规划志》《天津市统计年鉴》《天津市国土房管年鉴》, 同时感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市房屋鉴定建筑设计院、华汇设计有限公司和大地天方设计公司等提供的资料和图片)

 

 

 

 

70 Years Development of Urban Residences During New China (1949—2019) in Tianjin
976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