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舞彭天,鲲鹏展翅——记徐州观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项目新建航站楼工程
业主:徐州市观音国际机场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江苏省徐州市
项目负责人:徐平利
团队人员:徐平利、李佳音、张书勤、周青、张俊杰、施曼、刘晓雨、王锋、黄海、高学忠、连晔、李锐娟、宁剑、刘雪源、杨开冕
总建筑面积:3.55万m2
设计时间:2014.02~2015.04
建设时间:2015.04~2018.03
项目状态:已竣工通航
图片版权: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1 项目概况
徐州观音机场位于徐州市东南方向的睢宁县双沟镇,距市区42km,是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规模最大的机场,近期定位为国内中型机场、一类口岸机场,飞行区技术等级指标为4D。徐州观音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的近期目标,按照满足2025年徐州机场年旅客吞吐量300万人次,年飞机起降5.2万架次,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1 350人次设计,项目投资约6亿元。
新建T2航站楼工程建筑面积为35 500m2,位于T1航站楼西侧,与T1航站楼贴建,南侧设站前广场,布置高架桥、停车场和绿化景观等。新建T2航站楼设计为国内航站楼,T1航站楼改造为国际航站楼。
新建T2航站楼为两层半式旅客分流流程设计,一层为旅客到达层,二层为旅客出发层,中间夹层为到港旅客通道。T2航站楼东侧与T1航站楼交接处为贵宾区,与T1现有贵宾区衔接,方便联系新老航站楼。T2航站楼西侧一层设计为巴士旅客候车区,方便到达旅客换乘公共交通去往城区;二层陆侧两端设有旅客连廊,方便旅客航站楼之间的互相转换。
2 创新要点
方案设计以四型机场“平安机场、绿色机场、智慧机场、人文机场”为核心,综合地域、人文、功能、技术、艺术等有机元素,与传统的“经济、适用、美观”的设计理论一脉相承,追求新老和谐共生,共创全新、高效、智慧、人性化、绿色一体化航站楼。
2.1 汉袖起舞、大鹏展翅的造型延续
设计团队深入考究徐州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提取“舞动汉风”的文化概念,通过汉袖飘带串联徐州古今变化发展,采用先进设计手段和现代建筑材料,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形成了这座独具特色的航站楼。
新楼采用从左到右三段式构成,空侧弧线依水波之态自然漫入老楼,一眼望去,老楼似新楼“汉袖”挥洒之延续,余韵未绝。新建T2航站楼的创作意图在于:以舞姿之婉转柔化徐州自古兵争马踏之沧桑,以舒展之姿态和开放的胸怀迎接未来的发展和挑战,以恢弘的气势和现代的手法展开国际化的视角和思考。
“汉袖迤逦鲲鹏志,飞袂拂云彭天开”。新建航站楼造型顺应老航站楼的“大鹏之翼”,借势而生,如自然生长般流畅,提取老楼“大鹏展翅”的设计理念,新老建筑连绵一体,暗喻徐州未来跨越式发展的“鲲鹏之志”。
2.2 多元流动的室内空间
航站楼室内空间设计延续建筑形体的蜿蜒流动,创造了灵动丰富的空间效果,使旅客置身其中感受到其动人心魄的魅力。
出发大厅的吊顶天花抽象表达出观音机场的莲花主题,采用以三角形面板划分,通过大小不同的冲孔组成莲花盾形叶片图案,使室内空间丰富灵动。莲花主题吊顶以出发大厅为中心,顺延流动的屋面造型,引向候机大厅两翼,整个室内空间浑然一体,透过灯带营造梦幻的空间氛围和强烈的方向指引。
候机厅两翼的商业绿庭与动感的屋面天窗交相呼应,营造出非凡的空间体验。结合预留远期集中商业绿庭,形成集约、高效的平面布局。增加商业面积的同时改善商业候机环境,形成商业、绿化、候机结合的有机综合体。
2.3 高效顺畅的陆侧交通
站前陆侧交通设计简洁顺畅,迎送车流分别通过到达车道边和出发高架桥实现单向大循环。贵宾、大巴、工作人员分别设有单独的停车场和进出流线,与普通旅客、出租车流线互不干扰。
2.4 分流便捷的旅客流线
根据旅客动线及屋面造型,衍生出流动的一体化平面流线布局。以值机、安检和迎送大厅为中心,以绿化商业中庭为两翼,左侧为近远机位候机厅和长途综合接泊站点,右侧结合老航站楼贵宾区设置贵宾候机区及近机位候机区,形成集约、高效的平面布局。为出发旅客提供简捷通达的步行流线,同时兼顾贵宾旅客、远机位旅客、无障碍旅客、送客亲友的特殊流线,减少绕行、回头路等情况。到达旅客自夹层进入到港通道,通过竖向电梯连接一层行李提取厅,形成集中、高效的一体化布局,实现到达旅客与出发旅客完全分流,互不干扰。
2.5 人性化服务与特色商业
航站楼旅客服务设计采用民航服务标准等级4级,出发层和到达层内合理布置标识系统、综合服务台、急救站、卫生间、服务间、无障碍设施等人性化服务设施,为旅客出行提供便利。
新老航站楼交接处通过绿化庭院进行分隔,同时作为贵宾区的主入口庭院。在新航站楼的到达层设计贵宾休息室,并对T1航站楼进行局部改造,实现上下层贵宾休息室共享绿化商业庭院。贵宾区选用天然材料,局部装点精致的石材拼花和实木雕花,突显庄重典雅的空间气氛。
以“楚韵汉风、南秀北雄”为意象,通过提取传统中式元素、形式,运用现代工艺装饰营造大气庄重、高贵雅致的候机环境。以两汉艺术装饰为点缀,展现彭城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同时,优化平面布局,合理安排流线,使有限空间得以满足多种功能需求,让旅客享受现代化、人性化的候机体验。
商业设施策划方面,在充分合理地利用建筑空间的基础上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将商业空间融入建筑环境,同时体现业态差异,突显品牌形象;结合人流动线特点,集中设置商业区,利用集聚效应促进旅客消费;两个绿化商业中庭使得在增加商业面积的同时,能够改善商业候机环境,形成商业、绿化、候机相结合的有机综合体。此外,航站楼内也设置了简洁明确的商业标识和机场服务指引,兼顾便利性。
2.6 打造绿色智慧型航站楼
采用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设计概念,航站楼绿色设计等级为二星。综合运用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机场运行、旅客服务、资源管理等水平。积极开发并不断完善票务、值机、安检、行李托运等自助服务体系,增强非接触式、非侵入式安防技术能力,在增强机场运行效率的同时提升用户体验。
3 设计施工难点
3.1 BIM全专业三维协同
基于云平台,采用三维协同的方式进行建筑、结构、机电管线的设计、深化以及管线综合。通过BIM技术实现项目全周期设计优化,以及对项目风险、成本、时间等因素的有效管控,为运营管理和项目运作新模式提供数据支持。
3.2 大跨度双曲屋面结构
双曲面屋面造型复杂,屋盖建模难度大。建筑平面不规则,屋盖支承柱高低错落,位置受建筑功能限制,设计指标控制困难。屋盖侧窗等位置结构水平力传递途径受限,存在薄弱环节。结构计算模型构件(尤其外缘构件、交界处构件)定位与真实情况需尽量保持一致。
3.3 消防性能化设计
航站楼规模较大、功能复杂,且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尺度空间,为确保机场工艺流程和建筑空间的通透性,需突破常规的消防规范。在团队进行航站楼工程设计时,专用的航站楼设计防火规范尚未实施,故本项目采用消防性能化论证,消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的方式评定。

1 5 金属屋面构造
1 H90铝合金T码2 ST5.5×32自攻钉3 T码隔热垫4 1.2厚铝镁锰合金屋面板5 1.5厚PVC防水卷材6 6厚玻镁板7 100厚岩棉,容重180kg/m38 100厚吸音玻璃丝棉,容重48kg/m39 50×50×1.5热浸镀锌钢丝网10 0.25厚隔汽层11 0.8厚镀铝锌压型钢板12主钢结构

1 5 金属屋面构造
1 H90铝合金T码2 ST5.5×32自攻钉3 T码隔热垫4 1.2厚铝镁锰合金屋面板5 1.5厚PVC防水卷材6 6厚玻镁板7 100厚岩棉,容重180kg/m38 100厚吸音玻璃丝棉,容重48kg/m39 50×50×1.5热浸镀锌钢丝网10 0.25厚隔汽层11 0.8厚镀铝锌压型钢板12主钢结构
设计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执行,同时参考《民用机场航站楼设计防火规范》(报批稿)。针对个别防火分区面积和疏散距离不满足建规要求的情况,消防性能化报告及消防评审专家对航站楼提出设计加强措施的要求。
(1)航站楼耐火等级按一级设计。
(2)采用“燃料岛”的设计理念:开敞商业、休闲区按“燃料岛”设计,每个“岛”的建筑面积不大于20m2,“岛”与“岛”之间的间距不小于6m,集中布置的“燃料岛”群面积不超过300m2。基于钢结构保护的需要,“燃料岛”应设置在尽量远离结构柱的地方;当设置在结构柱附近时,“燃料岛”的面积不超过9m2。
(3)采用“防火舱”的设计理念:公共区内的商业、餐饮和休闲等有顶房间按“防火舱”设计,每个“防火舱”面积限制在200m2以内;对于大于200m2的商业区域,应该加设防火卷帘进行划分,使得每个“防火舱”的面积不超过200m2;“防火舱”与贴邻用房的分隔墙体的耐火极限不小于2.00h,隔墙分隔到楼板底,楼板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设置自动喷淋灭火系统。
(4)航站楼部分防火疏散距离过长,登机桥作为安全疏散出口,有部分区域到安全出口的最远距离超过37.5m的安全疏散距离,但不超过60m(按《民用机场航站楼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3.4 异形金属屋面及檐口构造
本工程采用铝镁锰直立锁边金属屋面系统,屋面排水采用不锈钢天沟虹吸排水系统,金属屋面总面积约为2.85万m2。针对航站楼金属屋面造型复杂、大面积双曲面、起伏落差较大、不同曲面转折交接复杂等情况,为确保屋面的防水可靠性和抗风揭安全性,设计团队与施工深化单位经过反复论证,提出安全可靠的屋面构造节点设计。
3.5 玻璃幕墙及入口雨篷设计
整个建筑外幕墙采用现代装饰材料,通过结合建筑造型、色彩搭配和光影,表现出建筑美观、大方的风格,体现了机场特有的交通现代化建筑韵味。
玻璃幕墙采用竖明横隐幕墙的作法,分格为3~4m(宽)×1.2m(高),玻璃为10Low-E+12A+10的低辐射双银中空玻璃(外片均质钢化),幕墙室外线条400mm×200mm,顶部弧形部分采用3mm厚的铝单板线条。
航站楼入口雨篷采用张拉膜结构,四根钢梁从建筑内悬挑出来,搭接在弧线造型曲梁上,配合拉杆形成悬挑30多m的雨篷主结构。张拉膜采用两种膜材料,既可为旅客遮风挡雨,又具有一定的采光半透明效果。
4 后期配合经验
首先,航站楼工程设计中,由于空间流程的复杂性和对公共建筑的高品质要求,各个专业的设计内容与建筑设计及配合息息相关。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问题最多的往往都是出在各专业之间的配合上。这需要各专业在设计阶段做好对图会签工作,充分利用BIM模型起到查漏补缺作用;在施工出现冲突时,各专业也要有整体意识,以确保最终使用效果为主旨。
其次,航站楼工程中需要对深化设计单位的图纸和设计内容进行系统性的严格审核。金属屋面、玻璃幕墙、室内精装修、标识系统、民航弱电、工艺设备等均需要深化设计,同时既要对深化设计进行审核,也应对深化内容进行把控,避免因个别深化设计单位水平问题对相关联规范认识不足或对建筑理解有偏差,导致深化图纸改变原设计意图或不符合规范要求,甚至与建筑设计主体不符等情况的发生。
最后,在航站楼建设过程的重要节点,需要主设计师亲赴现场,以便及时发现设计问题,及时予以修改调整,保证航站楼最终最佳效果的呈现。
5 结语
徐州观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项目新建航站楼工程是江苏省重点工程,也是徐州市政府的重点形象工程。新建航站楼大气舒展,顺应老航站楼“大鹏之翼”,借势而生,如自然生长般流畅,新老航站楼连绵一体,展现了徐州“汉舞彭天”的壮丽气魄。建成后成为徐州市新的门户标志,为南来北往的旅客点亮明灯,为奔波的行者提供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