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RP加固前后L形竖缝装配式耗能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

引用文献:

张玉敏 庞豹 李祥 王宇亮 蔡占军 何斌. CFRP加固前后L形竖缝装配式耗能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J]. 建筑结构,2021,48(16):16-20,15.

ZHANG Yumin PANG Bao LI Xiang WANG Yuliang CAI Zhanjun HE Bin. Study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prefabricated energy-dissipating shear walls with L-shaped vertical joint before and after CFRP reinforcement[J]. Building Structure,2021,48(16):16-20,15.

作者:张玉敏 庞豹 李祥 王宇亮 蔡占军 何斌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摘要:设计2个L形竖缝装配式耗能剪力墙,对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并对2个破坏后的试件使用CFRP加固后再进行同样的加载试验,研究加固前后试件的承载力、刚度退化、耗能能力以及延性等性能。结果表明,L形竖缝装配式耗能剪力墙整体工作性能良好,随轴压比的增加试件的承载力增加,延性有所降低,但位移延性系数均大于或接近3,有较好的变形能力;腹板墙和L形翼墙均表现为弯剪破坏;在使用CFRP加固后,试件的延性、刚度及承载力有所下降,但部分墙肢能满足使用要求。加固前后试件均表现出了良好的耗能能力。
关键词:CFRP加固;L形竖缝;接缝;耗能;装配式剪力墙;抗震性能
作者简介:张玉敏,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710765269@qq.com;王宇亮,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14522466@qq.com。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78237);河北省建设科技研究计划项目(2020-05-02)。

0 概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耗能剪力墙 [1,2,3,4]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浇结构中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5]的预制剪力墙中。对传统现浇剪力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在墙体中接竖缝来使现浇剪力墙达到更好地耗能效果,如武藤清 [6]教授最早提出了带竖缝剪力墙的概念;对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传统竖向接缝,如郭正兴 [7,8]、孙巍巍 [9]等学者对该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而对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中采用耗能竖缝的研究比较少,如王宇亮 [10]、阚义森 [11]等。另外在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中采用CFRP布加固的试验研究也较少,如符春峰 [12]、张超 [13]、王球 [14]对短肢剪力墙连梁震后加固的抗震性能进行试验研究,Pantelides C P [15]等采用纤维聚合物(FRP)加固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的竖向接缝。

   本文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一种新型耗能剪力墙,通过在竖向接缝中设置金属阻尼器,来改善装配式剪力墙的延性和耗能能力。通过对该耗能装配式剪力墙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以及对该耗能装配式剪力墙破坏后进行CFRP加固,再对加固后的剪力墙试件进行同样的加载试验,研究该新型剪力墙的整体工作性能和耗能能力。

1 试验概况

   试验共设计制作了2个L形耗能预制剪力墙试件和2个L形耗能预制剪力墙破坏后使用碳纤维布加固的试件,试件参数如表1所示(L代表L形墙,A代表试件破坏后加固,0.1,0.3代表轴压比)。所有试件均使用HRB400级钢筋制作,试件的几何尺寸及配筋相同,如图1所示。竖向接缝中纵向等间距放置三个耗能阻尼器。通过课题组前期试验研究 [16,17],选择了耗能效果较好的软钢阻尼器。腹板墙与L形翼墙间250mm宽竖向接缝位置等间距地设置三个软钢阻尼器,与在墙体中提前预埋的钢板焊接,完成墙体和阻尼器的连接。阻尼器共15个弯曲单元,弯曲单元长150mm, 宽20mm, 相邻弯曲单元之间间隔5mm, 弯曲单元端部采用半圆弧的连接形式以减少应力集中,其屈服位移为1.75mm, 极限位移为20.2mm, 屈服荷载为55.77kN,极限荷载为94.74kN,阻尼器详细尺寸如图2所示。

   对试件L-0.1和L-0.3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后发现,该剪力墙破坏主要集中在腹板墙底部1 000mm高度范围内,墙体混凝土开裂和两侧底部自由端混凝土被压碎。结合现有相关规范,对破坏后的原试件进行如下加固:加固所使用材料均为某公司生产的碳纤维片材和CFSR-A/B浸渍胶。先对剪力墙混凝土被压坏的部位进行剔除清理,并使用3d强度达到60MPa的高强度自密实灌浆料,之后在距基础顶面300mm范围内布置单层宽度为300mm的碳纤维布,距基础顶面300~900mm范围内布置净间距100mm的单层宽度为100mm的碳纤维布,具体加固方案见图3。试验之前对所用材料进行材料试验,试验结果如表2~4所示。

   试件参数 表1


试件编号
缝宽/mm 轴压比 混凝土强度等级

L-0.1
250 0.1 C40

LA-0.1
250 0.1 C40

L-0.3
250 0.3 C40

LA-0.3
250 0.3 C40

 

    

图1 试件几何尺寸及配筋

   图1 试件几何尺寸及配筋 

    

图2 软钢阻尼器尺寸

   图2 软钢阻尼器尺寸 

    

图3 碳纤维布加固位置

   图3 碳纤维布加固位置 

    

   钢筋材料性能试验结果 表2


钢筋直径
/mm
屈服应力
σy/(N/mm2)
极限应力
σu/(N/mm2)
屈强比λ

10
473 696 1.47

12
451 609 1.35

25
465 658 1.42

 

    

   混凝土力学性能 表3


混凝土强度
等级
抗压强度
/(N/mm2)
立方体抗压强度
平均值/(N/mm2)
轴心抗压强度
平均值/(N/mm2)

C40
42.3 41.8 27.96

 

    

   碳纤维布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 表4


抗拉强度标准值
/(N/mm2)
弹性模量
/MPa
伸长率
/%
单位面积
质量/(g/mm2)
厚度
/mm

3 003
218 000 1.52 300 0.167

 

    

2 加载装置及加载方案

   试验的加载装置如图4所示,竖向轴压加载由100t的液压千斤顶施加完成(改变轴压),水平往复荷载由100t的MTS作动器施加(采集试验所需的水平荷载)。采用位移控制的加载方式进行加载,根据文献确定加载速率为0.5mm/s, 每级荷载两个加载循环。在各个试件的纵向水平位置放置三个位移计,分别位于加载梁中心、剪力墙纵向中心、基础底座的上边缘,其中用加载梁中心位置的位移计采集试验所需水平位移。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19]规定钢筋混凝土抗震剪力墙的弹塑性位移角限值θp是1/120,剪力墙试件高2 880mm, 所对应加载位移为24mm, 加载至试件破坏或者试件承载力下降到峰值荷载的85%时停止加载。具体加载制度如表5所示。

图4 试验加载装置

   图4 试验加载装置 

    

   试件加载制度 表5


编号
位移角 顶点位移/mm 循环次数

1
1/840 3.4 2

2
1/420 6.9 2

3
1/210 13.7 2

4
1/120 24 2

5
1/80 36 2

6
1/60 48 2

7
1/48 60 2

8
1/40 72 2

 

    

3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规定MTS向西推时为正,向东拉时为负,部分试件的破坏形态如图5~7所示。

   试件L-0.1,LA-0.1,L-0.3,LA-0.3的破坏性形态均表现为弯剪破坏。4个试件的边缘构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纵筋屈曲或拔起,试件L-0.1,L-0.3均为腹板墙下部两自由端混凝土开裂压碎,其中试件L-0.1翼墙下部混凝土被压碎拔起。试件LA-0.1,LA-0.3为腹板墙下部灌浆料被压碎和碳纤维布不同程度的鼓起或轻微爆开。

   4个试件的破坏形态主要分三个阶段:在弹性阶段,试件均无明显裂缝出现,荷载-位移曲线基本呈线性关系,剪力墙试件无明显残余变形;在弹塑性阶段,随着位移增加,剪力墙试件不断有新裂缝出现和延伸,形成数条“X”形交叉斜裂缝,剪力墙出现了弯曲破坏和剪切破坏,随后出现明显的竖向裂缝,剪力墙形成塑性铰;进入破坏阶段后,试件新裂缝的出现减少,主要是原有的裂缝开展和变宽,腹板墙两侧角部混凝土或灌浆料大块剥落破坏明显,同时试件LA-0.1,LA-0.3伴有碳纤维布的鼓起和轻微爆开,剪力墙的承载力有所下降。

图5 试件裂缝分布

   图5 试件裂缝分布  

    

图6 试件L-0.3塑性铰
破坏照片

   图6 试件L-0.3塑性铰 破坏照片

    

图7 试件LA-0.3
碳纤维布破坏照片

   图7 试件LA-0.3 碳纤维布破坏照片 

    

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承载力及位移延性系数

   试件承载力、位移及位移延性系数如表6所示。由表6可以看出,加固前试件随着轴压比的增加,试件的开裂荷载及屈服荷载均随之增加,由于试件L-0.3过早地出现劈裂裂缝,其极限承载力比试件L-0.1降低了约10.5%;试件正负向承载力存在较大差异,是因为腹板墙与翼墙在加载方向上存在强度和刚度的差异,且阻尼器屈服力的作用会因腹板墙和翼墙轴压比有所改变;试件LA-0.1的正向和负向极限承载力比试件L-0.1分别下降了39.84%,4.38%,试件LA-0.3的正向和负向极限承载力比试件L-0.3分别下降了8.03%,5.00%,同轴压比下加固后试件的极限承载力比加固前有所下降,但仍能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中对承载力的要求;试件L-0.1和L-0.3的位移延性系数最大达到3.62,试件LA-0.1和LA-0.3的位移延性系数平均值分别为2.48,2.34,虽然加固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较未加固试件略有降低,但仍能满足变形能力的需求。

   试件承载力、位移及位移延性系数 表6


试件
编号
方向
承载力/kN
位移/mm 位移延性
系数μ

开裂
屈服 峰值 开裂 屈服 峰值

L-0.1

正向
159.71 320.48 529.93 6.97 19.87 58.65 2.95

负向
151.87 355.30 702.47 7.45 20.06 63.34 3.16

LA-0.1

正向
187.40 318.82 28.05 74.42 2.65

负向
291.21 671.75 29.46 68.09 2.31

L-0.3

正向
199.96 396.54 473.13 9.95 19.03 68.92 3.62

负向
263.52 457.57 758.28 10.59 19.46 64.4 3.31

LA-0.3

正向
255.16 435.12 27.15 70.46 2.59

负向
483.66 720.39 29.76 62.18 2.09

 

    

图8 试件滞回曲线

   图8 试件滞回曲线 

    

4.2 滞回曲线

   试件滞回曲线如图8所示。由图8可以看出,加载初期4个试件的滞回环呈细长型,残余应力及残余位移都很小,说明试件处于弹性工作阶段;随着加载位移的增加,滞回环的高度及所包围的面积也在增大,在卸载后所有试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残余变形,4个试件均呈现明显的“捏缩”现象,其中试件LA-0.1的捏缩现象最为明显,4个试件的滞回曲线均呈反S形和Z形,试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钢筋滑移,说明水平缝钢筋锚固不足,无法实现强水平缝的设计要求,会对竖向接缝耗能乃至整体墙肢耗能产生影响。总体来说,各试件的滞回曲线饱满,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

4.3 骨架曲线

   试件的骨架曲线见图9。由图9可以看出,4个试件从开始加载到破坏均经历了三个阶段: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破坏阶段。加固后的两个试件承载力明显低于不加固的两个试件,但加固后的两个试件水平荷载随加载位移缓慢增加,加载后期两试件骨架曲线趋于水平,说明加固后的试件仍表现出了一定的变形能力。试件L-0.3在弹性阶段曲线的斜率大于其他3个试件,说明试件L-0.3的刚度比较大。当加载位移超过36mm时,试件L-0.3骨架曲线基本趋于水平,承载力不再增加且低于试件L-0.1,是因为试件L-0.3上部过早地出现了劈裂裂缝,其中试件L-0.1,LA-0.1极限荷载基本相同。

图9 试件骨架对比曲线

   图9 试件骨架对比曲线  

    

4.4 刚度退化曲线

   采用等效刚度K来研究试件的刚度退化情况,等效刚度K可定义为某一循环的峰值荷载与相应位移的比。

   试件的刚度退化曲线如图10所示。从图10可以看出,4个试件的刚度退化曲线基本一致;加载初期刚度退化较快,随着加载位移的增加和试件进入塑性阶段后,刚度退化开始变得缓慢,最后试件的刚度退化曲线趋于水平;试件L-0.3整体刚度高于其他3个试件,负向出现初始刚度较小,因为加载梁与MTS作动器之间的连接存在间隙或锚固基础梁处的螺栓松动,基础梁发生滑移;同时对比试件L-0.1和试件L-0.3可以看出,提高轴压比可以使试件的整体刚度得到提升,但由于试件L-0.3腹板墙上中部过早出现劈裂裂缝导致其刚度退化较为明显;加固试件LA-0.1,LA-0.3较未加固试件L-0.1,L-0.3的刚度退化缓慢。4个试件在正负方向上加载时的刚度退化曲线均不相同,负向加载时翼墙受拉刚度大,正向加载时翼墙受压刚度小,所以正负方向刚度的差异与翼墙的受力状态有关。

图10 试件刚度退化曲线

   图10 试件刚度退化曲线  

    

4.5 耗能能力分析

   等效黏滞阻尼系数Hs是衡量剪力墙抗震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且等效黏滞阻尼系数Hs越大,结构消耗的能量越多,结构的抗震性能越好。等效黏滞阻尼系数Hs可以用式(1)来计算:

   Hs=S12π(SΔOBE+SΔODG)(1)Ηs=S12π(SΔΟBE+SΔΟDG)         (1)

   式中:S1为滞回环的面积;SΔOBE,SΔODG分别为上下两个三角形的面积。

   耗能能力计算示意图如图11所示。根据式(1),计算得到不同加载时期各试件的等效黏滞阻尼系数。

图11 耗能能力计算示意图

   图11 耗能能力计算示意图 

    

   试件各加载级等效黏滞阻尼系数Hs如表7所示。由表7可以看出,试件L-0.1,LA-0.1,L-0.3,LA-0.3的等效黏滞阻尼系数Hs均大于0.3,且最大值分别为0.392(试件L-0.1在最后一加载级只做一个加载循环,耗能能力有所下降),0.414,0.371,0.390,试件均表现出了较好的耗能能力;由于试件L-0.3出现劈裂裂缝,其加载后期的耗能能力有所减弱;分别对比试件L-0.1和LA-0.1、试件L-0.3和LA-0.3可以看出,加固后试件的整体等效黏滞阻尼系数Hs较原试件的大,说明加固后的试件仍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在实际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随着加载位移的增加,试件的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增加,说明随着加载位移的增加,试件的钢筋屈服,混凝土或灌浆料被压碎,试件的耗能能力增加。

   试件各加载级等效黏滞阻尼系数Hs表7


试件
编号

位移角

1/840
1/420 1/210 1/120 1/80 1/60 1/48 1/40

L-0.1
0.328 0.334 0.367 0.379 0.383 0.376 0.392 0.377

LA-0.1
0.345 0.346 0.358 0.379 0.396 0.401 0.414 0.414

L-0.3
0.324 0.326 0.335 0.354 0.362 0.369 0.370 0.371

LA-0.3
0.349 0.332 0.348 0.341 0.342 0.344 0.355 0.390

 

    

5 结论

   本文对加固前后的L形竖缝装配式耗能剪力墙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研究,并对其力学和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随着轴压比的增加,L形竖缝装配式耗能剪力墙的开裂荷载及屈服荷载均增大,由于试件L-0.3过早地出现劈裂裂缝,试件L-0.3较试件L-0.1的承载力降低了约10.5%。加固后试件承载力平均恢复到原试件的86%左右,但均能满足现行规范中对承载力的要求。

   (2)试件L-0.1、试件L-0.3位移延性系数最大达到3.62,试件LA-0.1、试件LA-0.3的位移延性系数分别为2.48,2.34。虽然加固后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平均恢复到原试件的74%左右,但仍能满足变形能力的需求。

   (3)4个试件均达到了破坏时的极限位移角,超过了现行规范对大震下弹塑性位移角限值1/120要求的2倍。加固前后试件表现出了良好的耗能能力,加固后试件耗能能力有所增加。

   (4)本次加固试验为一次试验性研究,使用碳纤维布对塑性铰和下部开裂破坏墙体进行加固,快速恢复其使用功能,且成本低。文中仅分析了加固后的结构承载力及延性的恢复情况,后续应结合试件的破坏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1] 谢新莹.外置摩擦耗能部件自复位剪力墙试验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 张诗雨.软钢阻尼器耗能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9.
[3] 陈宣亦.预制装配式耗能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9.
[4] 王茜.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耗能竖缝的研究[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18.
[5] 莫代铭,严薇,周枫滨.预应力混合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新型节点抗震性能模拟分析[J].施工技术,2020,49(5):104-109.
[6] 武藤清.结构动力设计[M].滕家禄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7] 郭正兴,朱张峰.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阶段性研究成果及应用[J].施工技术,2014,43(22):5-8,29.
[8] 陈素芳,郭正兴,郭应征.剪切钢板阻尼器抗震性能研究与工程应用[J].施工技术,2020,49(21):1-6.
[9] 孙巍巍,孟少平.后张无粘结预应力装配混凝土联肢抗震墙的连梁组合体抗侧性能[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2):190-194.
[10] 王宇亮,崔洪军,张玉敏,等.竖缝耗能的预制装配式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OL].工业建筑:1-9[2020-09-24].https://doi.org/10.13204/j.gyjzG19102703.
[11] 阚义森.新型耗能竖缝剪力墙抗震性能的研究[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18.
[12] 符春峰.剪力墙加固框架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6.
[13] 张超.预制钢管砼边框剪力墙正截面性能试验研究[D].唐山:河北联合大学,2013.
[14] 王球.CFRP网高性能复合砂浆加固震损短肢剪力墙连梁抗剪性能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9.
[15] PANTELIDES C P,VOLNYY V A,GERGELY J,et al.Seismic retrofit of precast concrete panel connections with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s[J].PCI Journal,2003,48(1):92-101.
[16] 丁祖贤.钢板阻尼器在预制剪力墙结构竖缝的应用研究[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19.
[17] 张玉敏,谷玉珍.摩擦阻尼器在建筑结构减震应用的现状研究[J].建筑结构,2018,48(S2):387-392.
[18] 建筑抗震试验规程:JGJT 101—2015[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1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S].中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Study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prefabricated energy-dissipating shear walls with L-shaped vertical joint before and after CFRP reinforcement
ZHANG Yumin PANG Bao LI Xiang WANG Yuliang CAI Zhanjun HE Bin
(College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Hebei Province)
Abstract: Two prefabricated energy-dissipation shear wall specimens with L-shaped vertical joints were designed. Low cyclic reciprocating loading test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same loading test was carried out on two damaged specimens strengthened with CFRP. The bearing capacity, stiffness degradation,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and ductility of the specimens before and after reinforcement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working performance of prefabricated energy-dissipation shear wall specimens with L-shaped vertical joints is good,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pecimens increases but the ductility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the displacement ductility coefficient is greater than or close to 3, showing good denaturation capacity; the web shear wall and L-shaped wing shear wall show bending and shear failure; the ductility, stiffness and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pecimens are decreased after CFRP reinforcement, but parts of shear walls can meet the service requirements. The specimens before and after reinforcement can show goo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Keywords: CFRP reinforcement; L-shaped vertical joint; joint; energy dissipation; prefabricated shear wall; seismic performance
878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