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12期

收藏    阅读    购买

北京2022年冬奥会即将开幕,一座座居于城市、隐于山林的奥运场馆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当真正身处其中,那不仅仅是一座奥运建筑,也是建筑师对复杂工艺与生态山林的科学操作,更是建筑师对人工与自然的理想建构。基于此,本期“AT建筑”选择了位于延庆赛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邀请建筑师李兴钢及其团队带领我们一起探寻其中“自然与感知的拟合”。

如果说,在“鸟巢”巨大的钢结构屋顶行走,屋面如山,城市如海市蜃楼一般,这是一种人工对“城市自然”的巧妙介入;那么,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随赛道蜿蜒的屋顶步道漫游,近处木瓦屋面连绵,远处无尽山水环绕,就是人工与“真实自然”的交融互成。当然,建筑对自然或胜景的关注,远不止于传统人文的环境美学,还增加了科学的调控与精确的拟合。这种科学性与拟合,体现在因雪车雪橇运动而决定的南坡选址、单向敞开、地形气候保护系统;也体现在贴合运动员尺度的曲面赛道,赛道精确工艺下的高强混凝土手工喷射;还体现在复杂地形室外场地与建筑的BIM融合设计,单边悬挑胶合木梁的CNC精确加工;更有13m悬挑木梁与混凝土配重自然形成的屋顶步道,与朴素的木瓦屋面一起,向人、自然舒展延伸。这是一种传承于传统园林营造“因借体宜”,又有所发展的生态营造思想,“现代感”“抽象形式”“材料质感”“手工特征”“精密度”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延伸了人的身体和感官知觉。

正如建筑师李兴钢提出的“胜景几何”——一种对当代建筑学进行修正的可能性,一种将“自然”纳入建筑本体要素之中的新建筑及空间营造范式,面向现实和未来,面向人类及其普适的人性和生命理想。建筑师的人工造物或情境营造,大抵就是一种无限接近理想空间亦或诗意生活的乌托邦之梦吧!

 

建筑的迷人之处在于其复杂性。

北京2022年冬奥会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一个足够“复杂”的项目,其中包含了多重语义的阐释,覆盖了建筑学所能及的多个概念。它既承载着国家级建设的诉求,又是一个独特地貌特色的建筑;既是建筑又是景观,甚至是构筑物;既有文化层面的表达,又有关乎人体速度和极限等性能和尺寸上的精确操作。所有这些因素累叠构成的复杂性,使建筑呈现出一种无比生动的状态。

主持建筑师李兴钢采用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功能组织方式、建构策略,配合完善的数字化性能模拟来表达设计。但这种“技艺”并未刻意表达成为主角,而是恰如其分地融合在建筑的“胜景”呈现中,成为建筑高度丰富性的注脚之一。

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ik Schumacher)在一次采访中谈到,希望中国优秀建筑师不要回避大规模的建筑设计,而仅热衷于小规模的项目。在我看来,“大”是建筑蕴含信息的多义和复杂,而建筑的最迷人之处在于其复杂性。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正是这样一个具有高度丰富涵义的设计作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