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黏弹性减震结构失效概率的参数化分析

引用文献:

赵学斐 江韩 王曙光.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黏弹性减震结构失效概率的参数化分析[J]. 建筑结构,2020,50(1):112-117,111.

Zhao Xuefei Jiang Han Wang Shuguang. Parametric study on failure probability of structures with viscoelastic dampers considering SSI effect[J]. Building Structure,2020,50(1):112-117,111.

作者:赵学斐 江韩 王曙光
单位: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摘要:基于基础阻抗与黏弹性阻尼器频率相关的动力特性,在频域中建立了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黏弹性框架减震结构的动力模型,采用随机振动理论对结构体系进行抗震研究。考虑地基-土体运动相互作用对输入地震动的影响,对自由场地功率谱进行修正得到了基础底部水平有效输入功率谱和回转有效输入功率谱。以结构层间位移角作为控制参数,基于首次穿越原则,定义了结构的失效概率。根据工程实例选取了10层及20层典型框架结构体系,数值分析了结构在不同初始附加阻尼比、基础埋深比及土体剪切波速下的随机地震反应及其失效概率。研究表明,随着土体的变软,阻尼器对结构层间位移角的控制效果将有所减弱,对于高宽比较大的20层结构,其控制效果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对于软土地基上高层建筑的消能减震设计,SSI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
关键词:黏弹性阻尼器 土-结构相互作用 附加阻尼比 位移角 失效概率
作者简介:赵学斐,博士,工程师,Email:zhaoxuefeinjut@163.com。
基金:

0概述

   近几十年来,消能减震技术已经成为一项能有效减轻建筑结构地震反应的新技术,并具有安全可靠、适用广泛、节省造价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工程应用[1,2,3]。由于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的复杂性,在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工程师常采用刚性基础假定,此种假定在地基刚度较大时是可行的,而对于软土地基则不一定合理。相关文献[4,5,6]研究认为,考虑SSI效应后,整个结构体系会变得更柔,结构楼层的位移幅值会有大幅度的增加。对于不同类型的场地土,考虑SSI效应后,结构的层间位移和层间剪力等地震响应的变化规律较为复杂,且随着结构高度的增加,SSI效应的影响将越来越显著。

   黏弹性消能减震装置其本构特性是频率相关的,非常依赖于结构的动力特性,其在增加结构的阻尼同时也增加了结构的刚度,考虑SSI效应的影响之后,整个体系的动力特性进一步发生变化,反之影响到阻尼器的减震效果。然而,目前关于SSI效应对消能减震结构影响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性与推广性。

   本文首先在频域中建立了考虑SSI效应的黏弹性框架减震结构的动力方程,采用随机振动的分析方法对结构进行抗震研究。考虑了土-基础运动相互作用的影响,对输入功率谱进行调整。基于首次穿越破坏准则,以层间位移角为控制参数定义了结构的失效概率,通过MATLAB分析了10层及20层典型框架减震体系在不同土-结构敏感性参数下的失效概率,得到了一些具有工程指导价值的结论。

1 考虑SSI效应的黏弹性减震结构的动力模型

   图1为考虑SSI效应的黏弹性框架减震结构模型示意图。结构第i层的刚度、质量、阻尼系数、惯性矩、高度分别以ki,mi,Ci,Ii,hi表示。采用圆形埋置基础,基础质量为m0,惯性矩为I0,半径为R,埋深为E,基岩至土体表面的距离为H。结构层间布置黏弹性阻尼器。其复刚度采用Makris[7]提出的五参数分数导数模型,其具体表达式如下:

    

   其中实部刚度、虚部刚度分别为:

    

    

图1 考虑SSI效应的黏弹性框架减震结构模型

   图1 考虑SSI效应的黏弹性框架减震结构模型

    

   式中:k,c0,b,α,β均为待定系数,阻尼器模型中具体参数通过试验数据拟合得到k=0,c0=15kN/m,b=0.3s0.6,α=1,β=0.6。

   实部刚度与虚部刚度及阻尼系数C随频率的变化如图2所示。图3为不同激励频率下阻尼器的滞回曲线。

图2 黏弹性阻尼器复刚度及阻尼系数

   图2 黏弹性阻尼器复刚度及阻尼系数

    

图3 不同频率激励下黏弹性阻尼器滞回曲线

   图3 不同频率激励下黏弹性阻尼器滞回曲线

    

   考虑剪切面积与剪切厚度的影响,阻尼器复刚度表达式如下:

    

   式中:As为黏弹性阻尼器剪切面积;d为剪切厚度。

   若上部结构在第j层与j+1层之间设置黏弹性阻尼器,阻尼器编号为i,则阻尼器与结构之间的水平相互作用力向量可写为如下形式:

    

   式中Li=[0,…,Li=1,Li+1=-1,…,0]。

   若结构中共布置m个阻尼器,则相互作用力向量为:

    

   将式(2)带入式(4)中,并考虑水平向变形协调,其在频率中的表达形式如下:

    

   式中:u(ω)为结构各层相对于基础上表面位移向量的傅里叶变换;θ0为阻尼器与水平方向夹角。

   由于黏弹性阻尼器与基础阻抗函数均具有频率相关性的动力特性,则考虑SSI效应的减震结构体系的动力方程在频域中的表达式如下:

    

   式中:U(ω)={u(ω)u0(ω)φ0(ω)}T为结构体系的位移向量,包括上部结构相对于基础上表面的位移u(ω)与基础平动和转动位移u0(ω),φ0(ω);为自由场加速度的傅里叶变换;Hu(ω),H(ω)分别为基础底部水平与回转加速度分量传递函数;Γ={0n×11 0}T,γ={0n×10 1}T分别为水平与回转输入指示向量。

   平衡方程左侧的质量矩阵M、阻尼矩阵C、刚度矩阵K分别如下:

    

   其中:

    

   式中:Ms,cs,ks分别为上部结构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刚度矩阵;khh,khr,krr分别为频率相关的基础动刚度;chh,chr,crr分别为频率相关的基础阻尼系数;ψ=[1,1,…,1]n×1;Λ=[h1,h2,…,hn]n×1

2 有效输入加速度功率谱模型

   设基岩的水平加速度为平稳随机过程,其自谱为白谱S0,覆土层的阻尼比为ξg,水平圆频率为ωg,由虚拟激励法可以推导出地面加速度的自谱密度为:

    

   该模型即为著名的金井清谱,由于该模型夸大了低频地震动的能量,胡聿贤和周锡元引入了参数ωc将金井清谱的低频分量合理缩减,提出了一个修正模型[8]:

    

   基岩输入白噪声幅值可通过下式获得:

    

   式中:f为峰值因子,根据相关文献研究[9]其值取约为3;ωe可通过下式获取:

    

   假定基岩覆土层为弹性均质半空间体系,其圆频率可由下式求得[10]:

    

   式中Vs为土体的剪切波速。

   图4给出了地震动加速度峰值为35gal、覆土层厚度为40m情况下剪切波速在100~500m/s范围内的自由场地输入功率谱。

   由于地基-土体动力运动相互作用的影响,导致输入基础底部的加速度与自由场相比有所不同。研究表明,高频振动分量在通过基础时受到限制,即刚性基础对短波长的地震动形成了约束,因此基础输入运动机制相当于一个低通滤波器,在基础底部一方面对水平向地震动具有一定的衰减作用,另一方面产生回转分量。文献[11]给出了基岩覆土层上圆形埋置基础底部输入运动与自由场地傅里叶幅值的近似函数关系。

   水平分量:

    

   回转分量:

   当时,

    

   当时:

    

   式中:Ugf为自由场地震波水平位移的傅里叶变换幅值;ωn=πVs/2E;Vs为土体的剪切波速。

   功率谱与傅里叶幅值谱具有如下相关关系[12]:

    

   通过推导可得到水平及回转输入加速度功率谱

   图5及图6给出了土体剪切波速Vs=200m/s时不同基础埋深比对应的基础底部水平和回转输入加速度功率谱。可以看出随着基础埋深比的增加,高频部分水平分量的衰减程度增大,而回转分量则随着基础埋深比的增加而增大。

3 结构失效概率定义

   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失效通常是由结构中产生过大的地震剪力或弯矩造成的,而层间位移角是衡量结构中剪应力或弯曲应力的重要指标。国内外学者在该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Yun[13]调查分析了钢框架结构的失效与其层间位移角的相关关系。Wen[14]研究了层间位移角对结构的性能与损伤程度的影响;我国规范也规定了不同震级作用下不同结构形式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因此本文选用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作为判断结构是否失效的参数。

图5 不同基础埋深E/R比水平加速度功率谱SH

   图5 不同基础埋深E/R比水平加速度功率谱SH

    

图4 不同剪切波速功率谱

   图4 不同剪切波速功率谱

    

   采用首次穿越破坏准则作为结构失效的判断依据,结构层间位移角超过其限值的单边跨越可通过下式求得:

    

   式中:θlim为层间位移角限值;θn为结构第n层层间位移角计算值;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

   由于基础输入运动为0均值的高斯平稳过程,因此联合概率密度可以通过下式求得:

    

   将式(20)带入式(19)可得:

    

   实际计算结构失效时,应考虑双边跨越情形,则第n层的失效概率为:

    

   式中Td为强震过程的持续时间。

   假定超过极限状态的概率服从泊松分布,结构整体失效概率为:

    

   求解结构失效概率时所用到的层间位移角随机反应标准差及其导数的标准差可通过下式求得:

图6 不同基础埋深比E/R回转加速度功率谱(SR)

   图6 不同基础埋深比E/R回转加速度功率谱(SR)

    

    

   当j=2,3,4…n时,

    

   其中:

    

   式中:h0为结构层间高度值;hj为结构第j层楼面到基础上表面的高度值。

4 算例分析

   根据工程实例选取了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的两种质量刚度沿层高分布相对均匀的典型框架结构,楼层分别为10层,20层,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基础半径为R=10m,埋深E=2,4,6,8m。基岩至覆土层表面高度H=40m。土体剪切波速变化范围为100~500m/s。基础阻抗函数采用Novak[15]提出的近似方法求得,具体求解过程详见参考文献。阻尼器沿结构层高均匀布置,通过调整其形状系数使上部结构的1阶模态阻尼比分别达到8%,10%,12%,其具体计算可通过模态应变能法[16]求得。

   第l阶等效圆频率可通过下式迭代求解:

    

   第l阶等效阻尼表达式如下:

    

   表2给出了不同阻尼比下两种结构阻尼器形状系数。

   表1 两种典型结构的基本参数   

表1 两种典型结构的基本参数

   表2 黏弹性阻尼器形状系数   

表2 黏弹性阻尼器形状系数

   注:ξ为附加阻尼比。

   采用7度小震输入,地震动峰值为35gal,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17]θlim=1/550。经计算,两种结构在固定基础上的失效概率均小于0.01。

   图7给出了10层结构体系在不同土体剪切波速、基础埋深比、附加阻尼比三种参数影响下失效概率变化规律。图8给出了20层结构体系失效概率随上述三种参数的变化规律。

   由图可见:1)对于未加阻尼器的结构,当土体剪切波速Vs=500m/s,10层结构与20层结构的失效概率均小于0.01,与固定基础相似。随着土体变软,结构的失效概率逐渐增大,当土体剪切波速Vs趋近于100m/s时其失效概率均趋近于1;2)通过在结构中设置黏弹性阻尼器可以显著地降低其失效概率,降幅随附加阻尼比的增大而增大,随土体的变软而减小;3)随着基础埋深比的增大,水平输入功率谱随之减小而回转输入功率谱增加,结构的阻抗也有所增加。三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10层结构不同基础埋深比所对应的失效概率差别不大,而对应于较软土体上具有12%等效阻尼比的20层结构,基础埋深比对结构失效概率的影响则十分明显。

图7 10层结构失效概率

   图7 10层结构失效概率

    

图8 20层结构失效概率

   图8 20层结构失效概率

    

   为进一步研究结构高宽比对阻尼器减震效率的影响,图9给出了E/R=0.8工况下附加阻尼器结构与原结构相比失效概率的降幅百分比。

图9 失效概率降幅(E/R=0.8)

   图9 失效概率降幅(E/R=0.8)

    

   两种结构在土体剪切波速为100~200m/s间未加阻尼器时的失效概率均接近于1,而在相同附加阻尼比情况下,随着土体的变软,阻尼器对20层结构的控制效果要明显小于10层结构。对应于土体剪切波速Vs=100m/s的工况,等效阻尼比为8%的10层减震结构的失效概率与原结构相比降幅为83%,而20层结构的降幅仅为20%,随着附加阻尼比的增大20层结构降幅有所提高,但仍小于10层结构。

5 结语

   本文基于随机振动理论,以结构层间位移角为控制参数研究了考虑SSI效应的黏弹性框架减震结构的失效概率。数值分析表明,对建立在软土地基上的具有较高高宽比的高层结构,黏弹性阻尼器对结构层间位移角的控制效果将大幅下降,其结构失效概率相应地有较大的提高。因此,当高层结构建立在相对较软的土体上时,基于刚性地基假设的减震设计将带来比较大的安全隐患,有必要考虑SSI效应的影响对减震效果进行验算。本文所提出的简化模型在工程实践中可对考虑SSI效应的黏弹性减震结构的抗震效果进行快速的评判,作为指导工程设计的参考,避免进行大量的有限元软件的试算过程,提高设计效率。

    

参考文献[1]周福霖:工程结构减震控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2]HOUSNER G W,BERGMAN L A,CAUGHEY T K,et al.Structural control:past,present,and futur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1997,123(9):897-971.
[3]POWELL G H,ALLAHABADI R.Seismic damage prediction by deterministic method:concept and procedures[J].Earthquake Engineering&Structural Dynamics,1988,16(5):719-734.
[4]NOVAK.Effect of soil on structural response of wind and earthquake[J].Earthquake Engineering&Soil Dynamics,1974,3(1):79-96.
[5]CHOPRA ANIL K,GUTIERREZ JORGE A.Earthquake response analysis of multistorey building including foundation interaction[J].Earthquake Engineering&Structural Dynamics,2007,3(1):65-77.
[6]VELETSOS A S,PRASAD A M.Seismic interaction of structures and soils:stochastic approach[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1989,115(4):935-956.
[7]MAKRIS N,CONSTANTINOU M C.Fractional derivative Maxwell model for viscous dampers[J].Journal of Structure Engineering,1991,117(9):2708-2724.
[8]林家浩,张亚辉.随机振动的虚拟激励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刘章军,方兴.平稳地震动过程的随机函数-谱表示模拟[J].振动与冲击,2013,32(24):6-10.
[10]TAJIMI H.Dynamic analysis of a structure embedded in an elastic stratum[C]//Proc.4,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WCEE).1969:53-69.
[11] 日本土木学会耐震工学委員会.動的解析と耐震設計.[M].東京:東京技報堂,1989.
[12]大崎顺彦.地震动的谱分析入门[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8.
[13]WEN Y K,KANG Y J.Minimum building life-cycle cost design criteria.II:Applications[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01,127(3):338-346.
[14]YUN S Y.Investigation of performance,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of low ductility moment frames[D].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2000.
[15]NOVAK M,SACKS K.Torsional and coupled vibrations of embedment footings[J].Earthquake Engineering&Soil Dynamics,1973,2(1):11-33
[16]ZAMBRANO A L,JOSA INAUDI,JAMES M KELLY.Modal coupled and accuracy of modal strain energy method[J].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1996,122(7):603-612.
[17]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Parametric study on failure probability of structures with viscoelastic dampers considering SSI effect
Zhao Xuefei Jiang Han Wang Shuguang
(Nanjing Yangtze River City Architectural Design Co.,Ltd.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Nanjing Tech University)
Abstract: Based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ndation impedance and the frequency of the viscoelastic dampers,the dynamic model of the viscoelastic frame damping structure considering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SSI) was established in the frequency domain,and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the structural system was studied by using random vibration theory.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foundation-soil interaction on the input ground motion,the effective input power spectrum at the bottom of the foundation and the effective input power spectrum at the bottom of the foundation were obtained by modifying the power spectrum of the free sit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first crossing,the failure probability of the structure was defined by taking the interlayer displacement angle as the control parameter. According to the engineering examples,10-story and 20-story typical frame structure systems were selected,and the random seismic response and failure probability of the structures under different initial additional damping ratios,foundation buried depth ratios and shear wave velocities of the soil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rol effect of the damper on the interlayer displacement angle is weakened with the softening of the soil. For the 20-story structure with large height width ratio,the decrease of the control effect is more obvious. For the energy-dissipated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s on soft soil foundation,the influence of SSI effect can not be ignored.
Keywords: viscoelastic damper;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additional damping ratio; displacement angle; failure probability
765 1 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