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座高耸结构基于RSV-150激光测振仪的环境振动实测与模态识别

引用文献:

何乐洽 黄冀卓 Edwin Reynders. 两座高耸结构基于RSV-150激光测振仪的环境振动实测与模态识别[J]. 建筑结构,2019,49(22):130-134.

He Leqia Huang Jizhuo Edwin Reynders. Ambient vibration tests and modal ident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vibration of two high-rise structures based on RSV-150 laser sensing vibrometer[J]. Building Structure,2019,49(22):130-134.

作者:何乐洽 黄冀卓 Edwin Reynders
单位: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比利时鲁汶大学土木工程系
摘要:针对一座高23m的特种钢结构与一座高300m的钢筋混凝土电视塔,采用RSV-150超远工作距离激光测振仪,开展了结构在环境激励下的振动实测与模态参数识别。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测量方式,激光测振仪具有操作简单、测量便捷等优点。采用了基于随机子空间方法的结构模态识别算法,对实测到的结构速度响应进行了模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的优点,可以有效地获取结构的自振频率与阻尼。选择结构的不同部位作为激光测振的反射点,对实测的自振频率影响不大,结果离散性较小。进行了结构的简化有限元分析,数值模拟获得的模态信息与实测结果之间有较好的对应性,验证了试验方法的可靠性。
关键词:高耸结构 环境振动实测 非接触式测量 随机子空间模态识别 可靠性
作者简介:何乐洽,博士,助理研究员,Email:Leqia.He@fzu.edu.cn。
基金:福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XRC-1675);福州市科技局市校(院所)科技合作项目(2017-G-67)。

0 引言

   基于动力实测的结构健康监测,是土木工程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1]。通过试验获得的结构模态参数信息,对于辅助和改进结构的抗风/抗震设计和分析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价值[2,3]。传统的结构动力实测是基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接触式传感器进行的。通过将加速度计、应变计和位移计等设备附着在测试结构上,记录结构在各种不同激励条件下的动力响应。近10年来,非接触式传感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土木工程结构动力实测中非接触式传感器的应用。这些新技术包括:数码摄像技术[4]、雷达技术[5]、激光技术[6]、超声波技术等。非接触式传感器避免了传统接触式传感器的锚固和接线程序,用于高耸或者大跨结构的动力实测可以降低现场测试人员的工作量、缩短测试的时间、降低测试操作的风险性[7,8]。从而使得结构的动力实测变得更为便捷,试验的数据也更为可靠。可以预见,非接触式传感技术的发展,将有可能有力地推动土木工程结构,尤其是高耸结构、大跨结构中动力实测与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然而,这些非接触式传感技术通常是从机械工程、汽车或者航天工程中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而土木工程具有其自身的一些显著特性,如结构体量大、现场测试时的环境复杂、结构的输入未知或者难于测量、实测到的信号往往受较多的噪声干扰。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需要适用于土木工程的成熟的传感器技术,同时也需要适应土木工程结构自身特点的系统识别和模态识别算法。随机子空间识别(Stochastic Subspace Identification,SSI)算法,基于外界激励为白噪声的基本假定,可采用基于协方差驱动和基于数据驱动两种模式[7]。通过大量的实际应用和比较分析表明,该算法在土木工程结构(桥梁、建筑等)处于环境激励下的微振动条件下,具有识别结果精度高、抗噪声能力强、计算过程稳定等诸多优点[9,10]

   本文是基于随机子空间识别算法,针对两座高耸结构,通过实测来验证一款新型的RSV-150超远工作距离激光测振仪[6]对结构模态试验的适用性。同时,通过对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来验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数据的可靠性。该款RSV-150的激光测振设备,基于多普勒效应的基本原理,通过比较发射出的激光信号和从结构上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之间波长的变化,演化推算出结构测点相对于激光传感器的速度,从而测得结构的动力响应。设备的工作距离或测量距离、操作的便捷性、试验数据的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是本文要研究和讨论的内容。

1 一座特种钢结构的实测与分析

1.1 结构描述

   如图1所示,测试的第一座结构,是俗称“图腾”的一个特种钢结构。作为一个具有现代艺术特征的纪念性构筑物,该结构由著名的比利时艺术家Jan Fabre于2004年设计,并于2005年建造完工。主体构筑物为高23m的钢管结构,在靠近顶部约20m高处安有一个巨型的“青虫”雕塑,钢管底部填充了混凝土(高约3m)。该结构位于比利时鲁汶市的市中心广场,广场后侧是作为鲁汶大学标志性建筑的图书馆。广场两侧有汽车道,但平日车流较少。

1.2 试验方案与测试过程

   测试期间,“图腾”结构处于环境激励下(主要由风以及广场附近少量的车流引起)的微振动中。测试设备即引言中提到的超远工作距离激光测振仪。测试设备被放置于鲁汶大学图书馆前方入口的大厅内(图2(a))。该设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1)作为激光发射与接收装置的RSV-I-150型超远距离激光传感器;2)用于信号处理(包括速度解码和数值滤波)的RSV-E-150型控制器;3)运行实时信号监控程序的一台笔记本电脑。

图1 一座高23m的特种钢结构(别名“图腾”)

   图1 一座高23m的特种钢结构(别名“图腾”)

    

   在“图腾”结构上选取了两处测点,分别为塔尖(距地面约23m高度)与“大青虫”雕塑(距地面约20m高度)。在测量前,未对测点的表面做任何处理。据估算,在现场环境激励条件下,塔顶的位移大致在10cm以下。测振仪与“图腾”之间的地面水平距离约为81m。故,对于两个测点,激光发射器与测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84m和83m。详见图2(b)。

   测试过程中,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的监控程序可以实时观测到经过信号处理的结构速度响应。由于结构侧移较大时,激光接收器可能接收不到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所以,实时观测到的速度响应并不是完全连续的。测试时,数据的采样频率设置为300Hz。针对每个测点,都进行了时长为10~15min的连续测量,并重复1或2次。

1.3 实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图3为分别从塔尖和“大青虫”测点获得的结构速度响应的实测数据。这两段数据,均为时长约200s的连续数据。它们是从10~15min的连续性测量记录中截取出来的、不存在数据缺失的完整片段。针对结构健康监测,试验频率的精度要求一般为0.01Hz。200s数据能够达到约0.005Hz识别精度,故认为满足要求。从图中的数据看,测点的相对速度小于10mm/s,为典型的微振动。

   模态识别采用的是鲁汶大学基于MATLAB研发的MACEC(Modal Analysis of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s)软件/工具包。运用的算法为引言中提及的协方差驱动的随机子空间识别SSI算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包括下列步骤:1)去除信号中的基线漂移;2)将信号通过截止频率为20Hz低通滤波器,去除高频噪声的干扰;3)构建系统识别的稳定图,进行模态识别(如图3(c),(d)所示,横轴为频率,纵轴为状态-空间系统阶数)。稳定图的构建,采用了下列原则:1)状态-空间系统的阶数为2~30阶,对应结构模态阶数为1~15阶;2)相邻阶次模态参数间的稳定判别准则为频率差值百分比小于1%、阻尼差值百分比小于5%、模态MAC(Modal Assurance Criteria)差值百分比小于1%。在稳定图中,真实的结构模态通常会在不同阶的状态-空间系统中被重复识别到,这些被重复识别到的模态点在图中将构成一条清晰的竖向点柱。而图中圆圈标示的是最终选择的试验模态点。

图2 RSV-150试验设备及与“图腾”结构测点间的位置关系

   图2 RSV-150试验设备及与“图腾”结构测点间的位置关系

    

图3 基于塔尖测点与基于“大青虫”测点的测试结果

   图3 基于塔尖测点与基于“大青虫”测点的测试结果

    

   表1列出了通过随机子空间识别SSI算法识别到的结构无阻尼自振频率fexp,i与阻尼比ξi。对于每个测点,分别截取了不同时长的两段数据进行处理,故共有4组数据结果。从识别结果看,自振频率的准确度很高,不论是1阶还是2阶,试验频率的均方差都很小;而阻尼比的试验结果离散性很大,这是由于结构模态试验的条件限制和模态识别的算法影响所引起的,而非测试过程或测试设备造成的。由于目前激光测振设备一次仅允许对单一测点进行量测,即使使用多台激光测振仪也尚无法实现信号间的同步,故试验无法获得结构的振型信息。

1.4 参考有限元对比

   为了验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基于简化模型对结构进行了分析。“图腾”结构,被模拟成一个底部固接的悬臂梁。钢管采用壳单元模拟,而底部填充的混凝土采用实体单元模拟。“大青虫”雕塑仅作为附加质量考虑。表2中列出了试验模态与有限元分析得到的相对应的数值模态之间的比较。在图4中给出了相应的数值模态的振型。图中放大部分为钢管底部填充混凝土的部分。通过有限元分析发现,由于对称性,结构在相互垂直的两个侧面方向具有十分相似的模态。由于实际的测量仅获得结构一个侧向平面内的动力响应,故仅识别到其中的一组模态。即使是没有经过修正的有限元模型,仍然给出了与试验结果较为相似的频率信息。这既说明了简化模型的准确性,也验证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表1 前2 阶结构试验模态无阻尼频率fexp,i与阻尼比ξi   

表1   前2 阶结构试验模态无阻尼频率fexp,i与阻尼比ξi

   表2 数值模态特征fnum,i与试验模态特征fexp,i的对比   

表2  数值模态特征fnum,i与试验模态特征fexp,i的对比

   注:δfi=(fnum,i-fexp,i)/fexp,i

图4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数值模态

   图4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数值模态

    

2 一座钢筋混凝土电视塔的实测与分析

2.1 结构描述

   如图5所示,测试的第二座结构是名为“SintPieters-Leeuw”的电视塔,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郊。该电视塔高300m,建成于1996年,是比利时境内最高的自由站立式结构。该塔自230m高的观光平台以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观光平台以上为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结构附近较为空旷,有一条公路可以通向电视塔,但测试期间几乎没有车流。

图5“Sint-Pieters-Leeuw”电视塔及激光测振仪和结构间的平面位置关系

   图5“Sint-Pieters-Leeuw”电视塔及激光测振仪和结构间的平面位置关系

    

2.2 试验方案

   测试期间,“Sint-Pieters-Leeuw”电视塔主要处于由风引起的环境激励下的微振动中。采用了与第1节中相同的测试设备。测试设备被置于与电视塔水平距离约221m的地面上。在电视塔上选取了两个测点,分别位于观光平台下方约200m高度处的塔身上和接近塔尖的位置(高度约285m)。详见图6。测试前,未对测点的表面做任何处理。测试过程中,激光发射器和测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分别为299m和361m。由于测试地点在野外,采用了一台小型的车载柴油发电机对设备供电。

2.3 实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图7(a),(b)分别为从观测平台测点和塔尖测点获得的结构速度响应的数据。第一段数据为时长约400s的连续信号,第二段数据为时长约60s的连续信号。系统识别采用的是鲁汶大学自主研发的MACEC软件。采用的算法为协方差驱动的随机子空间识别算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的步骤以及识别算法的参数设置,均与第1.3节中针对“图腾“结构采取的步骤和参数设置相近。图7(c)和(d)给出了模态识别的稳定图。图中圆圈标示的是最终选择的稳定的模态点。

   表3中列出了通过随机子空间识别算法识别到的结构无阻尼自振频率fexp,i与阻尼比ξi。对于平台测点截取了时长分别为115s和429s的两段数据,对塔尖测点截取了时长为61s的一段数据,分别进行了数据处理和模态识别。在5Hz范围内,共有4个试验模态被识别到。基频约为0.23Hz。从识别结果看,通过3段数据识别到的自振频率的离散性很小,而阻尼结果具有较大的离散性。这与1.3节中的结果是相近的。同样,由于设备的特性,暂时无法获得振型信息。

图6 实测中激光测振仪与电视塔测点间的位置关系

   图6 实测中激光测振仪与电视塔测点间的位置关系

    

图7 基于观光平台测点与基于塔尖测点的测试结果

   图7 基于观光平台测点与基于塔尖测点的测试结果

    

   表3 前4阶结构试验模态无阻尼频率fexp,i与阻尼比ξi   

表3 前4阶结构试验模态无阻尼频率fexp,i与阻尼比ξi

2.4 参考有限元对比

   为了验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基于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电视塔结构建立了一个底端固接的悬臂梁简化模型(图8)。采用了变截面、变刚度的梁单元来模拟塔身,而观光平台仅仅作为附加质量建模。表4中列出了试验模态和有限元分析得到的数值模态之间的比较。图8中,给出了相应的前4阶数值模态的振型。可以看出,基于几何和物理信息建立的简化模型,给出的包括基频在内的数值模态信息和实测结果之间是有较明显的差别的。这凸显了,动力实测对于结构动力分析的重要性,和有限元模型参数修正的必要性。

图8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数值模态

   图8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数值模态

    

   表4 数值模态特征fnum,i与试验模态特征fexp,i的对比   

表4  数值模态特征fnum,i与试验模态特征fexp,i的对比

   注:δfi=(fnum,i-fexp,i)/fexp,i

3 结论

   采用一种新型的激光测振设备对两座高耸结构进行了非接触式的动力实测。测试结果表明,采用随机子空间识别算法可以有效地处理结构在环境激励下的微振动响应信号。获得的模态信息具有精度高、离散性小的优点,该设备操作便捷、工作距离长,基本能够满足土木工程结构动力实测的要求。

    

参考文献[1]BROWNJOHN J M W,DE STEFANO A,XU Y L,et al.Vibration-based monitoring of civil infrastructure:challenges and successes[J].Journal of Civil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2011,1(3-4):79-95.
[2] 何敏娟,马人乐,黄征.336m高钢结构电视塔模态参数实测与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7):862-867.
[3] 马人乐,马跃强,刘慧群,等.风电机组塔筒模态的环境脉动实测与数值模拟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1,30(5):152-155.
[4] FENG D,FENG M Q.Computer vision for SHM of civil infrastructure:from dynamic response measurement to damage detection-a review[J].Engineering Structures,2018,156:105-117.
[5] GENTILE C,BERNARDINI G.An interferometric radar for non-contact measurement of deflections on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laboratory and full-scale tests[J].Structure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2010,6(5):521-534.
[6]MARWITZ S,ZABEL V.Operational modal analysis with a3D laser vibrometer without external reference[M].Springer,Cham:Rotating Machinery,Hybrid Test Methods,VibroAcoustics&Laser Vibrometry,2016:75-85.
[7] PEETERS B,DE ROECK G.Reference-based stochastic subspace identification for output-only modal analysis[J].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1999,13(6):855-878.
[8] 桂堃,马人乐,潘敏丽.宁波鄞县广播电视塔实测[J].特种结构,2002,19(1):17-20.
[9] GIRALDO D F,SONG W,DYKE S J,et al.Modal identification through ambient vibration:comparative study[J].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2009,135(8):759-770.
[10] REYNDERS E.System identification methods for(operational)modal analysis:review and comparison[J].Archives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2012,19(1):51-124.
Ambient vibration tests and modal ident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vibration of two high-rise structures based on RSV-150 laser sensing vibrometer
He Leqia Huang Jizhuo Edwin Reynders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Fuzhou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Leuven)
Abstract: For a 23 m high special steel structure and a 300 m high reinforced concrete TV tower,the RSV-150 sensing vibrometer with ultra-long working distance was used to carry out the ambient vibration tests and modal identification. As a non-contact measurement technique,the laser sensing vibrometer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operation and convenient measurement. The stochastic subspace identification method was adopted for modal analysis of the measured velocity respons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precision and good stability,which can effectively extract the natural frequencies and damping ratios of the structure. Especially,selec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tructure as the reflection points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measured natural frequencies,and variations of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are relatively smal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s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simplified models. The numerical modal results have a good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measured ones, which verifi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experimental technique.
Keywords: high-rise structure; ambient vibration test; non-contact measurement; stochastic subspace identification; reliability;
623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