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动有效峰值加速度的统计分析

引用文献:

曹胜涛 王亚勇 李志山 刘春明 杨志勇 王维凝. 地震动有效峰值加速度的统计分析[J]. 建筑结构,2019,49(21):73-76.

Cao Shengtao Wang Yayong Li Zhishan Liu Chunming Yang Zhiyong Wang Wein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eismic effective peak acceleration[J]. Building Structure,2019,49(21):73-76.

作者:曹胜涛 王亚勇 李志山 刘春明 杨志勇 王维凝
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州建研数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动力时程分析被广泛应用于结构设计,而确定地震动有效峰值加速度EPA是选择动力时程分析地震动加速度记录的基础。讨论了中国和美国相关规范的EPA定义及参数取值的差异。由于EPA定义与地震动的加速度反应谱相关,给出了222组实际地震的加速度记录的反应谱,并对相关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不同的EPA定义,计算了各组地震动水平分量和竖向分量的EPA,分析了结果的差异及离散性。
关键词:地震加速度记录 有效峰值加速度 加速度反应谱 地震放大系数
作者简介:曹胜涛,博士,工程师,Email:shengtaocao@163.com。
基金: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青年基金科研项目(2017012233103003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自筹基金科研项目(20170122330730001,20170122330730004)。

0概述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1]采用了“三水准,两阶段”的结构设计思路。结构的非线性时程分析[2]是实现第二阶段设计中弹塑性变形验算的重要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时程分析在结构设计和优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断提高。

   准确度量地震动强度是合理选择结构时程分析输入地震动[3,4]的基础。加速度很早就被看作是表示地震动强弱的量[5]。目前世界范围内,多数国家的相关规范采用水平地面加速度来衡量地面运动的强度[6]。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Ground Peak Acceleration)是指地面加速度时程中加速度绝对值的最大值。图1给出了集集地震中TCU065台站和CHY025台站记录的地震加速度时程。TCU065台站记录的加速度时程在某一瞬间加速度绝对值达到最大,而其他时刻的加速度绝对值均明显较小。将两组地震动的PGA进行归一化,取值为1m/s2,阻尼比取值为5%,TCU065台站加速度记录的地震放大系数明显小于CHY025台站加速度记录和规范谱的地震放大系数。

   在结构设计过程中,相对地震动本身,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从结构响应的角度,基于地震加速度反应谱的地震动有效峰值加速度EPA(Effective Peak Acceleration)对结构设计的意义更为明确。以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地震动加速度记录集合为研究对象,从地震的场地类别、震级、震中距等角度,众多学者对与EPA相关的动力放大系数最大值及对应的特征周期等参数进行了研究[7,8,9,10]。美国ATC-3[11]、美国全国地震灾害区划图[12]、《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13]和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均是EPA,但采用的动力放大系数最大值未考虑地震动场地类别、震级、震中距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EPA的意义具有一定主观性,这导致了EPA定义及相关参数取值的差异。本文讨论了中国和美国相关规范关于EPA的定义及参数取值的差异。基于222组实际地震的加速度记录及其反应谱的统计结果,讨论了由于不同的EPA定义而产生的差异和离散性。

1 EPA定义

   中国和美国相关规范对EPA的定义主要有如下两种:

   定义1:美国ATC-3[11]中EPA定义如下:阻尼比为5%的单自由度体系(下文除特殊说明外,反应谱分析的阻尼比均为5%)在周期[0.1s,0.5s]区间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平均值

    

   式中是指所选加速度记录平均放大系数在[0.1s,0.5s]区间的均值。

   定义2:美国全国地震灾害区划图[12]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中EPA的定义基本相同,EPA的定义如下:

    

   式中:为所选加速度记录的平均放大系数的最大值;T'为相对应的周期点;为所选加速度记录的平均反应谱在T'周期点的值。

   美国ATC-3[11]的取值为2.5;美国全国地震灾害区划图[12]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中的参考值为2.5,文献[7-9]中将对应的周期T'取为0.2s;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的取值为2.25。这样就存在如下两个问题:问题1,美国全国地震灾害区划图、《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和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给出的取值差异较大,约为10%;问题2,上述规范中作为区间均值大于或等于最大值

图1 集集地震中TCU065台站和CHY025台站的主震向加速度记录及地震放大系数

   图1 集集地震中TCU065台站和CHY025台站的主震向加速度记录及地震放大系数

    

   表1 地震动记录集合   

表1 地震动记录集合
图2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的放大系数

   图2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的放大系数

    

图3 地震动最大放大系数的统计

   图3 地震动最大放大系数的统计

    

图4 地震动最大放大系数βmax相对应周期T'的统计

   图4 地震动最大放大系数βmax相对应周期T'的统计

    

2 EPA的统计分析

   为探究EPA定义及参数取值的差异,本文将1954~2011年世界范围内实际发生地震的222组加速度记录形成地震动记录集合,如表1所示,其中每组地震动包含2个水平向分量和1个竖向分量。本文采用地震动加速度记录主要来自于SAUSAGE软件和PKPM软件提供的地震动数据库。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地震动的有效性,本文选择的地震动记录均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水平向地震动的PGA均大于0.15m/s2;2)地震动持时大于20s。

   为便于分析,对表1中地震动加速度记录的PGA进行归一化,统一取值为1m/s2。第1节中EPA定义及参数取值与地震动场地类别、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生机理等无关,而且很多台站的场地类别等信息很难标定[14],因此文本也不再讨论这些因素。

   各组地震动水平向和竖向的地震放大系数如图2所示,其基本规律为:随周期T的增加,地震放大系数先增加后减小。

   图3表明,本文各地震动的最大放大系数βmax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其中水平向地震动的最大放大系数βmax的平均值为3.47、标准差为0.72,竖向地震动的最大放大系数βmax的平均值为3.2、标准差为0.61。

   对各组地震动的最大放大系数βmax相对应的周期T'进行统计,如图4所示。水平向地震动的周期T'位于0.2s附近区间[0.1s,0.2s)和[0.2s,0.3s)的数量最多,分别为91组和104组,累积比例为44%。竖向地震动的T'位于[0.1s,0.2s)区间的数量最多,为107组,位于[0.0s,0.2s)区间的累积比例为64%。上述结果表明:较之水平向地震动,竖向地震动加速度的高频成分更集中。

   本文地震动集合的地震放大系数均值如图5所示,其中水平向地震动集合的放大系数均值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给出的设计反应谱(Tg=0.45s)的放大系数基本一致。

   表2给出了本文地震动集合的,和T'值,其结果与美国ATC-3[11]、美国全国地震灾害区划图[12]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给出的参考值均不完全相同。水平向地震动的为2.14;竖向地震动的明显较小,为1.76。水平向地震动的为2.29,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取值2.25更为接近,相对应的周期T'为0.24s。竖向地震动的为2.30,相对应的周期T'为0.12s。地震动的均大于,其中竖向地震动的差异尤为明显。

图5 地震动集合和规范谱的地震放大系数

   图5 地震动集合和规范谱的地震放大系数

    图6 各组地震动的有效峰值加速度EPA

   图6 各组地震动的有效峰值加速度EPA

   表2 定义1和定义2的EPA统计分析   

表2 定义1和定义2的EPA统计分析

   注:EPA离散率=EPA标准差/EPA均值。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抗震设计规范中地震放大系数的取值是在统计结果的基础上考虑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给出的。

   图6和表2给出了各组地震动的EPA及其离散率。由于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在短周期区间波动剧烈,对于本文地震动集合,定义2计算得到的EPA的离散程度大于定义1的计算结果。

3 结论

   (1)基于222组实际地震的加速度记录的反应谱,本文对规范中EPA定义及相关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地震动集合的周期[0.1s,0.5s]区间平均放大系数β(0.1~0.5)、平均放大系数的最大值βmax及βmax对应的周期T'与规范给出的参考值均不完全相同;水平向地震动的βmax对应的周期T'明显大于竖向地震动的T',分别为0.24s和0.12s;水平向地震动的βmax为2.29,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取值更接近;此地震动集合的βmax大于β(0.1~0.5);定义2计算得到的EPA的离散程度大于定义1的计算结果。

   (2)造成中国和美国相关规范中EPA参数及取值差异的三个原因为:定义公式不同;确定参数时,选取的地震动加速度记录可能不同;面对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适用的对象有差异。

 

    

参考文献[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王亚勇.结构时程分析输入地震动准则和输出结果解读[J].建筑结构,2017,47(11):1-6.
[3]王亚勇,刘小弟,程民宪.建筑结构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波的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1,12(2):51-60.
[4]王亚勇,程民宪,刘小弟.结构抗震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记录的选择方法及其应用[J].建筑结构,1992,22(5):3-7.
[5]胡聿贤.地震工程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6]法扎德·奈姆.抗震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陈厚群,郭明珠.重大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选择[C]//现代地震工程进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5-39.
[8]易立新,胡晓,钟菊芳.基于EPA的重大工程设计地震动确定[J].地震研究,2004,27(3):271-276.
[9]钟菊芳,胡晓,易立新,等.最大峰值加速度与有效峰值加速度的大小比例关系及影响因素探讨[J].世界地震工程,2006,22(2):34-38.
[10]龙承厚,赖敏,余桦,等.地震有效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相关性研究[J].四川地震,2011(2):26-31.
[11] Tentative provisions for the devlopment of seismic regulations for buildings:ATC-3[S]. Palo Alto:Applied Technology Council,1978.
[12] FRANKEL A D,MUELLER C S,BARNHARD T P,et al. USGS national seismic hazard maps[J]. Earthquake Spectra,2000,16(1):1-19.
[13]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14]杨溥,李英民,赖明.结构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波的选择控制指标[J].土木工程学报,2000,33(6):33-37.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eismic effective peak acceleration
Cao Shengtao Wang Yayong Li Zhishan Liu Chunming Yang Zhiyong Wang Weining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Guangzhou CABR & SC Co.,Ltd.)
Abstract: Dynamic time-history analysis is widely used in structural design,and determining seismic effective peak acceleration( EPA) is the basis of selecting seismic acceleration record of dynamic time-history analysis. The difference of the definitions and parameters of EPA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odes was discussed. As the definition of EPA is related to the response spectra of seismic acceleration,the response spectra of 222 seismic acceleration records were given,and the related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EPA,the EPA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onents of each seismic acceleration record were calculated,and the difference and deviation of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Keywords: seismic acceleration record; effective peak acceleration;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 seismic magnified coefficient;
802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