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超高层剪力墙高位连体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引用文献:

姜新. 某超高层剪力墙高位连体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 建筑结构,2018,48(5):48-53.

Jiang Xin. Seismic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super high-rise shear wall structure with high-position connected structure[J]. Building Structure,2018,48(5):48-53.

作者:姜新
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都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摘要:详细介绍了某超高层剪力墙高位连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根据工程特点及超限情况, 对竖向构件及连接体关键节点提出抗震性能化设计, 并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对整体结构采用中震弹性及中震不屈服设计。在进行多遇地震分析时, 采用YJK与SATWE两种软件进行计算, 结果表明, 结构的周期合理, 满足高规的各项规定。采用MIDAS/Building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 研究连接体部位对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剪力墙高位连体结构的破坏机制;并采用ANSYS对连接节点进行有限元分析, 结果表明, 该连接节点能满足性能化设计目标, 最后论证了刚性连接体在超高层剪力墙结构体系中应用的可行性。
关键词:超高层剪力墙结构 高位连体 性能化抗震设计
作者简介:姜新, 硕士, 工程师, Email:xin_jiang@arcplus.com.cn。
基金:

    

1 工程概况

   某超高层剪力墙住宅项目, 地上48层, 地下2层, 建筑总高度为148m (B级高层) , 建筑立面效果图见图1, 连体层建筑平面见图2。该住宅项目为两栋对称的剪力墙结构, 在41~45层设置连接体, 形成剪力墙高位连体结构。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 (丙类) ,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Ⅱ类。风荷载按50年一遇为w0=0.35k N/m2, 舒适度验算时可按10年一遇风压取值0.25k N/m2, 地面粗糙度为C类, 风荷载体型系数为1.4。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 连接体范围及其上、下层剪力墙、框架柱、连梁抗震等级为特一级。

图1 建筑立面效果图

   图1 建筑立面效果图

2 连接体结构方案

2.1 连接体部位材料

   采用钢筋混凝土连接体的缺点和采用钢结构连接体的优点分别为:1) 钢筋混凝土连接体自重大, 桁架整体受力, 连接体底层模板受力大, 高空支模难度高;2) 钢结构连接体自重小, 连接体底层桁架在地面拼装完成后, 采用整层吊装, 安装完成后再施工连接体的其余几层, 施工难度低。

   分别按钢筋混凝土连接体和钢结构连接体建立模型, 计算结构的主要参数, 结果对比见表1, 可见连接体材料对结构整体的计算结果影响不大。

   表1 不同材料连接体结构模型计算结果对比   

表1 不同材料连接体结构模型计算结果对比

2.2 连接体部位与塔楼连接形式

   连接体与塔楼的连接形式一般可分为两类:刚性连接与柔性连接。柔性连接, 连接体受力较小, 对塔楼影响小;刚性连接, 连接体受力复杂, 两侧塔楼需协调变形及受力[1]

   如果本项目连接体与塔楼采用柔性连接, 滑动支座的变形需要大于等于塔楼罕遇地震作用下的2倍位移要求[2]。经过计算, 滑动支座变形需达到1.14m方可满足连接体部位的位移要求, 而常规支座的变形难以满足。

2.3 连接体结构布置

   连接体跨度一侧为23.8m, 一侧为17.6m, 与塔楼X向夹角为26°, 共5层。结合该项目的结构特点及施工可行性, 塔楼之间的连接体最终选用钢结构刚性连接的形式。根据建筑使用功能, 连接体底层作为桁架转换层, 设置直腹杆及斜腹杆。连接体桁架转换层以上为单榀框架, 在中间榀增加斜腹杆 (图3) , 以协调两侧框架变形。通过计算对比, 该斜腹杆承担了部分地震作用, 减小了中间榀桁架方向框架梁、柱的内力, 该榀框架梁、柱的应力比下降了30%以上, 相邻榀框架梁、柱的应力比下降了10%左右。而由于连接体位移主要受塔楼刚度影响, 中间榀斜腹杆对位移影响较小。连接体结构立面图如图3所示, 连接体主要截面:上、下弦杆截面为H800×400×20×25, 直腹杆、斜腹杆截面为H400×400×20×25, 连接体结构两侧设1 000×1 000的型钢混凝土柱, 柱内型钢截面为H700×500×30×35;塔楼剪力墙厚度:3层及以下为400mm, 4~25层为300mm, 26层以上为200mm。

3 抗震性能目标

   本工程除高度超限外, 尚存在刚度突变、竖向构件不连续、位移比超过1.2等三项不规则, 属特别不规则的超高层建筑[3], 因而需要采用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进行结构设计。

   综合考虑建筑高度、规则性、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等, 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 [4] (简称高规) 第3.11条, 设定结构抗震性能目标为C级, 对结构关键构件的性能化设计要求详见表2。

   表2 关键构件性能目标   

表2 关键构件性能目标

4 结构计算分析

4.1 小震弹性分析

   本工程为超限复杂高层建筑, 抗震计算分析时需考虑扭转耦联的结构扭转效应和竖向地震作用。小震弹性计算采用SATWE及YJK软件, 主要以前者为主, 后者作为验证。两种软件分析的主要结果基本一致 (表3) , 误差小于5%。结构周期合理, 并满足高规第3.4.5条中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其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3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不大于0.85的规定[4]

图2 连体层建筑平面图

   图2 连体层建筑平面图

    

图3 连接体结构立面图/m

   图3 连接体结构立面图/m

    

   表3 主要弹性计算分析结果   

表3 主要弹性计算分析结果

4.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采用MIDAS/Building软件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选取3组地震波, 包括2组天然波 (San Fernando波、Superstition Hills波) 与1组人工波 (40_RH4TG040波) 。地震波持续时间设定为30 s, 三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比为1∶0.85∶0.65, 主峰值加速度取220gal。地震波谱与反应谱对比曲线见图4。

4.2.1 罕遇地震下位移响应

   结构在X, Y向的楼层最大位移曲线如图5所示, 可以看出在罕遇地震作用下, 除了屋顶钢构架部分外, X向最大位移为508mm, Y向最大位移为483mm。通过弹塑性层间位移角 (图6) , 可以看出X向层间位移角在41~45层连接体部位存在突变;Y向层间位移角未出现明显突变。X向层间位移角突变主要是由于连接体在X向提供了较大的侧向刚度。3组地震波作用下, 各楼层层间位移角均小于1/120限值, 屋顶钢构架层间位移角小于1/80限值, 满足规范要求。

图4 地震波谱与反应谱对比曲线

   图4 地震波谱与反应谱对比曲线

    

图5 楼层最大位移

   图5 楼层最大位移

    

图6 楼层层间位移角

   图6 楼层层间位移角

    

4.2.2 罕遇地震下基底剪力响应

   结构的基底剪力响应是判定结构整体性能的指标, 各罕遇地震工况下, 结构弹塑性最大基底剪力及其剪重比详见表4。

   表4 结构基底剪力与剪重比   

表4 结构基底剪力与剪重比

4.2.3 罕遇地震下损伤分析

   相对于选取的2组天然波, 1组人工波作用下结构破坏最为严重, 主要针对人工波作用下结构的塑性损伤进行分析。

   从罕遇地震作用下剪力墙混凝土的剪切应变等级 (图7) 可以看出:上部结构 (35层及以上) 剪力墙混凝土的剪切应变等级绝大部分小于3级, 即未达到屈服剪应变, 因受两塔楼之间连接体的直接影响, 在靠近连接体附近的楼层有少量剪力墙剪切损伤较为严重;中部结构 (21~34层) 剪力墙混凝土的剪切应变等级绝大部分小于3级, 因受两塔楼之间连接体的辐射影响, 也存在较少量剪力墙剪切损伤较为严重的情况;下部结构 (1~20层) 剪力墙混凝土的剪切应变等级同样绝大部分小于3级, 有极少数剪力墙剪切损伤较为严重, 但结构底部加强区的剪力墙均未屈服。

   框架柱在罕遇地震作用 (人工波) 下第6s及25s时的屈服状态如图8所示, 可以看出框架柱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基本保持弹性工作状态, 仅底层裙房处、两个塔楼连接体附近以及靠近结构顶部的部分框架柱发生开裂。


    

图7 剪力墙混凝土的剪切应变等级

   图7 剪力墙混凝土的剪切应变等级

 图8 框架柱的损伤发展顺序及屈服状态

   图8 框架柱的损伤发展顺序及屈服状态   

   在罕遇地震 (人工波) 作用下整体结构的框架梁及连梁屈服状态如图9所示, 由图可知, 连接体附近楼层的连梁最先出现塑性铰, 随后塔楼中间楼层的连梁也出现塑性铰, 随着损伤的累积, 底部加强区越来越多的连梁与框架梁也开始屈服, 到地震波输入10s时, 屈服基本稳定。

5 楼板应力分析

   由于连接体楼板是协调两侧塔楼变形的关键部位, 在地震作用下楼板会产生较大的内力。本工程采用MIDAS/Building进行楼板应力分析, 将连接体楼板设为弹性膜, 计算结果显示连接体底层楼板应力最大, 因该层为桁架转换层的底板, 主要对其应力进行分析, 按式 (1) 控制小震作用下楼板不开裂。计算结果显示, 小震作用下楼板最大应力为1.9MPa (图10) , 小于其抗拉强度标准值2.01MPa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 表明小震作用下连接体楼板完好无损。

    

图9 地震输入10s时框架梁及连梁屈服状态

   图9 地震输入10s时框架梁及连梁屈服状态

    图1 0 小震下连接体楼板应力图/MPa

   图1 0 小震下连接体楼板应力图/MPa

图1 1 中震下连接体楼板应力图/MPa

   图1 1 中震下连接体楼板应力图/MPa

    


    

图1 2 连接节点详图

   图1 2 连接节点详图

    


    图1 3 梁柱相连处钢梁应力/MPa

   图1 3 梁柱相连处钢梁应力/MPa

图1 4 螺栓孔附近的钢梁应力/MPa

   图1 4 螺栓孔附近的钢梁应力/MPa

    图1 5 钢骨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处混凝土应力/MPa

   图1 5 钢骨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处混凝土应力/MPa

   式中:σ小震为小震作用下楼板应力值;ftk为楼板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

   中震作用下, 以水平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作为连接体楼板承载能力的指标 (式 (2) ) [5]。计算显示中震作用下楼板最大应力为4.5MPa (图11) , 主要集中在连接体与塔楼相连部位。连接体楼板厚度为150mm, 实配双层双向14@150钢筋,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0.85, 计算得到楼板抗拉承载力为5.79MPa, 大于楼板主拉应力值。

    

   式中:σ中震为中震下楼板计算应力值;fy为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As为间距s范围内水平钢筋截面面积;γRE为抗震调整系数;hs为楼板厚度。

   通过连接体楼板应力分析可知楼板在小震作用下能保持完好无损, 在中震作用下局部应力集中处, 连接体与塔楼相连部位的混凝土出现细微裂缝, 但连接体楼板抗拉强度设计值仍大于中震作用下楼板主拉应力。


    

图1 6 钢骨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处钢筋应力/MPa

   图1 6 钢骨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处钢筋应力/MPa

    

6 节点抗震分析

   连接体与两侧塔楼相连的节点为整个结构的关键部位, 采用ANSYS软件对连接体节点进行详细分析。连接体桁架上、下弦杆与主体结构的钢骨混凝土柱连接节点详图如图12所示。

   对型钢梁腹板、节点板位于螺栓孔周边的节点位移进行耦合, 以模拟螺栓的作用, 在梁端施加荷载, 取大震作用下钢梁节点的设计弯矩M=1 119k N·m和设计剪力F=1 679k N。

   计算表明, 梁柱相连处钢梁最大应力为278MPa (图13) ;钢梁连接处除螺栓孔附近由于应力集中效应其应力较大外, 其余部分应力均较小 (图14) , 未发生屈服。

   连接体桁架上、下弦杆与主体结构的钢骨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处混凝土应力较大, 发生开裂 (图15) 。钢筋应力较小, 均未超过屈服应力 (图16) 。

   通过对连接体与塔楼相连节点的有限元分析, 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 大震作用下混凝土节点区有局部开裂, 型钢最大应力未超过屈服应力, 节点区钢筋应力较小, 未发生屈服;2) 连接体桁架上、下弦杆与主体结构的钢骨混凝土柱连接节点安全可靠, 节点区不会先于连接体结构发生破坏, 能实现“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理念。

7 结论

   通过对该超高层剪力墙高位连体结构进行抗震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罕遇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表明, 刚性连接的连接体相关范围及其附近楼层受力较大, 此范围连梁最先出现塑性铰, 少量剪力墙塑性损伤较为严重。结构设计时, 应提高此范围及其上、下层的剪力墙、连梁及框架柱的抗震等级。

   (2) 为保证刚性连接的连接体水平力可靠传递, 将连接体相关范围及其上、下层楼板厚度增加至150mm;受建筑使用功能限制, 连接体底层桁架无法伸入塔楼内一跨, 本工程按上、下弦钢梁等强度计算与钢骨混凝土柱相连剪力墙水平配筋。

   (3) 连接体与塔楼的连接节点是保证结构安全的关键, 需采用精细化的有限元分析, 以满足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屈服的性能目标。

   (4) 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表明, 钢结构连接体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弹性工作状态, 说明针对该剪力墙高位连体结构, 连接体采用刚性连接切实可靠, 能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1]徐培福, 傅学怡, 王翠坤, 等.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王干, 杨律磊, 赵建忠, 等.苏州赛得大厦高位连体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 2013, 43 (14) :14-15.
[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5]扶长生, 刘春明, 李永双, 等.高层建筑薄弱连接混凝土楼板应力分析及抗震设计[J].建筑结构, 2008, 38 (3) :106-110.
Seismic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super high-rise shear wall structure with high-position connected structure
Jiang Xin
(East China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East China Urban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Abstract: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super high-rise shear wall structure with high-position connected structure was introduced in detail.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out-of-code conditions, the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was proposed for the vertical members and key connectors of members.For the whole structure, considering vertical seismic action, elastic and non-yielding designs under fortification earthquake were conducted.In the case of frequent earthquake analysis, YJK and SATWE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resul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ibration cycle of the structure is reasonable and meets the regulations of the code.The dynamic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with MIDAS/Building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nector body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shear wall structure with high-position connected structure.The ANSYS was used to conduct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connection nod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nection node could satisfy performance design goals, and finally the structural feasibility of rigid connectors in the super high-rise shear wall structural system is demonstrated.
Keywords: super high-rise shear wall structure; high-position connected structure;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594 1 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