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基础弹性半空间理论实用化分析

引用文献:

吴邦达. 动力基础弹性半空间理论实用化分析[J]. 建筑结构,2019,49(12):129-133.

Wu Bangda. Practical analysis of elastic half-space theory for dynamic foundation[J]. Building Structure,2019,49(12):129-133.

作者:吴邦达
单位: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动力基础弹性半空间理论将地基假设为匀质弹性体, 力学分析、数学运算均非常严密。然而地基土体远非匀质, 理论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 须经测试对比予以修正;为了便于实用计算, 在理论计算上作简化, 将半空间等效于单、双自由度的集总体系, 但与实际情况亦有所差别, 故可将动力基础弹性半空间理论的计算视作半理论半经验。将半空间等效之后, 最大优点是考虑了振波能量在传播中消耗及产生的辐射阻尼, 大大提高了地基阻尼比, 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弹性半空间理论 实用化分析 半理论半经验 辐射阻尼
作者简介:吴邦达,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Email:wubangda@sina.com。
基金:

0 引言

   对于动力基础弹性半空间理论, 因地基土的土质、土层多种多样, 且非匀质, 与原有匀质弹性体假定大有差别, 需实测对比修正;同时为便于计算, 对理论公式简化较多, 又产生一定差别, 从而可将动力基础弹性半空间理论视为半理论半经验。此种方式一方面考虑了波能损耗产生辐射, 提高了地基阻尼比, 一方面经济效益显著, 改变了我国动力基础设计用小阻尼比状况。

1 动力基础弹性半空间理论实用化演变

   假定地基土体为匀质、各向同性、线性变形的弹性半无限体, 1904年拉姆 (H Lamb) [1]给出竖向谐和扰力作用于弹性半空间表面、波在土中传播产生动位移的解, 其力学分析、数学运算极为复杂。1936年赖斯纳 (E Reissner) [2]用其得出扰力作用于无质量刚性圆板、底部受均匀压应力的位移解, 并提出两个重要实用参数, 无量纲频率a0和质量比b。其解在竖向谐和扰力P=P0eiωt作用于无质量刚性圆板时, 板中心竖向位移Z为:

   Ζ=Ρ0eitωtGr0 (f1+if2) (1)

   式中:i为虚数;P0为扰力;t为时间;G为土剪切模量;r0为圆板半径;ω为扰力频率;f1, f2为位移函数, 是无量纲频率a0与泊松比υ的复函数。

   剪切波速vs为:

   vs=G/ρ

   式中ρ为土密度。

   从实用出发, 1962年谢氏 (T K Hsich) 按等效集总体系, 得出单自由度振动方程为:

   mΖ+ (cz+Gr0ω-f2f12+f22) Ζ˙+Gr0f1f12+f22Ζ=Q0eiωt (2)

   令:

   cz=Gr0ω-f2f12+f22

   则有:cz=cz′+cz″。

   式中:m为质量;Z为位移;Q0为扰力;cz′为内阻尼系数, 内阻比通常取0.05;cz″为波能损耗的阻尼系数, 阻尼比大。

   又令:

   Κd=Gr0f1f12+f22

   式中Kd为动刚度。

   将cz, Kd代入式 (2) , 则得类似一般的单自由度振动方程, 仅cz, Kdf1, f2的函数。

   1965年莱斯默 (J Lysmer) 对式 (2) 再予简化, 得出实用的比拟法竖向阻尼比ζz公式为:

   ζz==0.425Bz (3)

   修正质量比Bz为:

   Bz=1-υ4b=1-υ4mρr3

   质量比b为:

   b=mρr3

   式中r为基础底面积等效半径。

   式 (1) ~ (3) 的推导详见文献[3]

   由式 (1) 可见, 半空间的计算直接采用G, a0, υ等参数, 无地基阻尼比和刚度, 是由等效集总体系得出的。等效集总体系在于得出波能损耗, 产生辐射阻尼 (或称几何阻尼) , 其提高了地基阻尼比, 经济效益特别显著, 是半空间的主要因素, 有别于普通质量-弹簧-阻尼体系。由于土层的非匀质性以及土层的反射、折射, 减少了幅射阻尼, 故须通过测试折减。

   以上内容已论及竖向单自由度振动, 但动力基础有六个自由度:沿三根轴的位移和绕三根轴的转角。通常要求基础重心在竖向对准基础底面形心, 即可分解为互相独立的四类振动:竖向振动和扭转振动是单自由度;水平和回转耦合振动是相依的双自由度, 纵横各一。分别计算这四类振动, 然后相应迭加。但霍尔 (J R Hall) 的耦合振动比拟法, 不计各振动相互影响, 仿照莱斯默竖向方式, 将四类振动各自独立为单自由度, 纵横各二, 总计有六个单自由度的简化方程, 需解六个变量。可将其视作半理论, 需要通过测试对比、折减, 按数理统计规律, 形成经验数据, 亦可看作半经验。

2 动力基础半空间理论实用化应用

   现今, 美国相关规定多采用1965年莱斯默比拟法;前苏联从1979年的苏联动力机器基础规范[4]开始, 将半空间的阻尼比折减70%。1996年某日, 俄国两院院士、半空间理论学者、动力基础规范主编В.А.Ильчев对该规范公式 (即ζz=0.7/p, p为基底平均压应力, t /m2) 进行了详细阐述[5], 其以半空间理论为基础, 考虑了土体的非匀质性, 通过大量工程实测对比, 得出了70%的折减系数。可见, 此非经验公式。

3 动力基础半空间理论在我国实用化进程

   1989年, 我国有关学者通过引进大型液压台, 并借鉴国外方法, 采用半空间理论的阻尼比设计了液压台基础, 相对规范节省了2/3用料, 约节省1 000m2钢筋混凝土, 且房屋跨度由24m减至18m, 提高了地基阻尼比。长期使用效果良好, 在我国起了带头作用。

   几年后, 某大型压力机基础设计[6]改版了按《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40—96) [7] (简称《动规》) 编制的手册设计的施工图, 钢筋混凝土用料由2 040m2减少为840m2, 亦节省了60%。

   多年来, 通过大量振动试验台基础和模块实测对比, 将阻尼比予以折减, 即对非匀质土层的修正。2011年将其折减50%并已用于《液压振动台基础技术规范》 (GB 50699—2011) [8] (简称《振规》) , 现《振规》增加了电动试验台基础, 正在修订, 阻尼比略有修改, 符号不变, 见下式:

   ζz=c (1-v) m (4)

   式中:各符号含义详见文献[8], 其中c=0.18 (五折) , 0.216 (六折) , 0.252 (七折) , 一般可取0.216, 可根据土层软硬上下浮动, 软土取小值, 岩基取大值, 也可根据振动台的重要性反向浮动, 重要的取小值。

   纵观式 (1) ~ (4) 四个动力基础半空间理论实用化进程:式 (1) 为1936年的赖斯纳方程, 并有两个实用参数, 无量纲频率a0和质量比b;式 (2) 为1962年的谢氏方程, 等效于单自由度振动方程, 得出了辐射阻尼;式 (3) 为1965年的莱斯默比拟法算式, 量化了辐射阻尼比;式 (4) 为2016年笔者根据大量实测、对比经验及国内外有关论述, 予以概括, 对非匀质土体进行折减而作的修正, 更为实用。

4 关于《动规

   《动规》形式上虽然引用了半空间的阻尼比, 其式 (3.3.9-1) , (3.3.9-3) 与本文式 (3) 相似, 以质量比表示, 似乎也用了半空间理论。但折减过低, 分别约为式 (3) 的0.33 (υ=0.45) , 0.26 (υ=0.3) , 实质上仍然是采用小阻尼比, 未考虑波能消耗产生的辐射阻尼。

5 不同地基实例下振动台基础竖向线位移比较

5.1 实例1

5.1.1 激振器资料

   激振器竖扰力:前轴2台100kN, 后轴2台220kN;轴距:2~6.5m, 轮距:1.2~2.5m;行程:前轴±150mm, 后轴±220mm;速度:单台0~3m/s, 4台同时0~2m/s, 最大加速度≥20g

   4台激振器置于当中凹坑内, 由于总激振力不同时达到最大值, 工艺上提出可70%折减, 总扰力以450kN计。水平扰力Px=0。基础尺寸见图1。

图1 实例1基础平面及剖面图/mm

   图1 实例1基础平面及剖面图/mm

    

5.1.2 地基资料

   根据2007年4月勘察报告, 基础处钻孔土层参数见表1。

    

   表1

    


土层
厚度/m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kPa

①层人工填土
2.5  

1层粘质粉土
1.0 140

②层黏、砂质粉土
2.3 160

③层黏质粉土
4.0 180

④层黏质粉土
8.5 200

    

   最终, 基础置于②层土上, 按勘察报告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50kPa。

5.1.3 基础计算

   计算符号、术语、公式等含义详见相应规范。

(1) 按《振规》计算

   扰力作用工况有竖向、纵向、横向、回转多样, 现仅计算竖向四个激振器同时上下振动的工况。

   根据现场波速测试, 用跨孔法测得5m深处相关参数:横波波速Vs=209m/s, 纵波波速Vp=415m/s, 泊松比υ=0.33;基础总重 (包括钢基座板) W=17 075kN;土容重γ=19kN。

   算得:基组质量比m=0.372, 基础底面积A=180m2, 竖向阻尼比ζz=0.18 (1-v) m=0.36 (本文式 (4) , c取0.18) 。基础埋深比δb=0.373;考虑基础埋深作用后, 竖向阻尼比提高为ζz′=0.49。

   根据《动规》表3.3.2, 得地基抗压刚度系数Cz=5.0×104kN/m, 考虑基础埋深作用后, 抗压刚度系数提高为Cz′=6.6×104kN/m3;地基抗压刚度Kz=1 188×104kN/m;只计算定扰力作用, 竖向扰力Pz=450kN, 变扰力作用略。

   由《振规》式 (A.0.2-4) 得最大竖向线位移Azmax=0.044 3mm<0.1mm (容许值) 。

   由于还有相应工况的迭加, 此处不用足容许值。最大速度、加速度计算从略。

(2) 按《动规》计算

   将基础尺寸加大至16m×20m×5m, 基础总重W=34 575kN;土容重γ=19kN。

   算得: 基组质量比m=0.318;竖向阻尼比 (粉土) ζz=0.11m=0.195 (《动规》式 (3.3.9-3) ) ;基础埋深比δb=0.28;考虑基础埋深作用后, 竖向阻尼比提高为ζz′=0.25。

   根据《动规》表3.3.2, 得地基抗压刚度系数Cz=3.1×104kN/m3;考虑基础埋深作用后, 抗压刚度系数提高为Cz′=3.83×104kN/m3;地基抗压刚度Kz=1 226×104kN/m;只计算定扰力作用, 竖向扰力Pz=450kN。

   由《振规》式 (A.0.2-4) 得最大线位移Azmax=0.075 8mm, 根据《动规》第3.3.11规定, 因Cz值偏低, 对竖向线位移按70%进行折减, 得Azmax=0.053mm。

   Azmax与按《振规》计算的接近, 但多用混凝土17 500kN (或多700m3) , 按《振规》计算中仅用663m3, 约多1倍。同时由于基础加大, 车间跨度需由18m增大至24m, 更加浪费。

5.2 实例2

5.2.1 激振器资料

   激振器14个 (每边7轮, 7个激振器) , 每个最大推力160kN, 总推力 (按75%折减) 1 680kN, 激振频率0~100Hz, 基础总质量1 380t。基础尺寸见图2。

图2 实例2基础平面及剖面图

   图2 实例2基础平面及剖面图

    

5.2.2 地基资料

   中风化砾岩层fak=500kPa;质量密度ρ=2.24t/m3, 根据现场波速测试, 用跨孔法测得5m深处相关参数:横波波速Vs=800m/s, 纵波波速Vp=2 000m/s, 泊松比υ=0.4, 剪切模量G=ρVs2=1 430MPa。

5.2.3 基础计算

(1) 按《振规》计算

   算得:基组质量比m=0.372, 基础底面积A=140m2, 竖向阻尼比ζz=0.18 (1-v) m=0.381, 按《振规》在岩层不考虑埋深对地基阻尼比及刚度的提高, 现考虑埋深的环抱作用, 予以提高。

   基础埋深比δb=0.373 (h=4.4m) ;考虑基础埋深作用后, 竖向阻尼比提高为ζz′=0.523;当fak=500kPa时, 查《动规》表3.3.2得地基抗压刚度系数Cz=17×104kN/m3;根据文献[9]式 (1-90a) , 考虑基础埋深作用后, 抗压刚度系数提高为Cz′=20.42×104kN/m3;地基抗压刚度Kz=28.59×106kN/m;由《动规》式 (A.0.2-4) 得最大竖向线位移Azmax=0.066mm<0.1mm (容许值) 。

(2) 按《动规》计算

   《动规》无岩层计算, 此部分略。

5.3 实例3

5.3.1 激振器资料

   1台激振器竖向扰力80kN, 最大行程:±150mm;最大速度:±2.5m/s;最大加速度:±20g;激振频率:0.001~80Hz。

   激振器置于基础正中, 见基础平面图 (图3) 。由于老房扩建, 原有基础不深, 振动台基础不能深挖, 故用桩基础 (图4) , 包含28根灌注桩, 直径d=0.4m, 长度l=8m。

图3 实例3基础平面图

   图3 实例3基础平面图

    

图4 桩基布置图/m

   图4 桩基布置图/m

    

图5 土层示意图

   图5 土层示意图

    

5.3.2 地基资料

   根据1982年7月勘察报告, 土层名称及承载力见图5。根据1982年8月动力测试报告, 靠近基础底面下 (-3.8m) :土容重γ=19.4kN/m3, 横波波速Vs=120m/s;纵波波速Vp=252m/s, 泊松比υ=0.35。

5.3.3 基础计算

(1) 按《振规》计算

   基础质量271.4t;竖向振动桩和桩间土参加振动的当量质量:取桩的折算长度1.8m, 为138.3t, 基础总质量m=409.7t, 根据1982年7月勘察报告, 桩周土的当量抗剪刚度系数及桩尖土的当量抗压刚度系数, 并参考《动规》, 可得单桩竖向刚度29.68×104kN/m, 总刚度Kz=831.0×104kN/m, 竖向自振频率fn=22.7Hz。由基组质量比m=0.847, 得块体基础竖向阻尼比ζz=0.18 (1-v) m=0.243。

   基础埋深比δb=0.48, 考虑基础埋深作用后, 竖向阻尼比提高为ζz′=0.36;桩基阻尼比ζp.z=0.36+0.05=0.41。

   桩基最大线位移Azmax=0.012 8mm (实测5.2um) <0.1mm。

(2) 按《动规》计算

   除阻尼比外, 同按《振规》计算结果。轻中亚黏土为粉土, 竖向阻尼比ζpz=0.14m=0.152;考虑基础埋深作用后, 其竖向阻尼比提高为ζp.z′= (1+0.8δb) =0.21;桩基最大线位移Azmax=0.023 5mm=23.5um (实测5.2um) <0.1mm, 比《振规》的计算结果约大1倍。

6 结语

   我国《动规》采用的原有质量-弹簧-阻尼体系未考虑波速、波能消耗, 地基阻尼比小, 经济效果较差。动力基础按半空间理论大大提高了地基阻尼比, 经济效益特别显著, 很多问题能从理论上得到解释,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1] H LAMB.On the propagation of tremors over the surface of an elastic solid [J].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904, 203:1-42.
[2] E REISSNER.Stationēare, axial symmetrische, durch eine schüttelnde masse erregte schwingungen eines homogenen elastischen halbraumes[J].Ingenieur-Archiv, 1936, 7 (6) :381-396.
[3] 吴邦达, 吴丽波.地基半空间等效集总体系的比拟法与实测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 2015, 37 (4) :1029-1036
[4] 苏联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СНиП ⅱⅡ-19-79[S].北京:化学工业部建筑设计技术中心站译, 1980.
[5] 杨先健, 徐建, 张翠红.土-基础的振动与隔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6] 杨先健, 徐永利, 张青山, 等.125 000kN压力机基础设计.建筑结构优秀设计图集4[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7]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 50040—96[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6.
[8] 液压振动台基础技术规范:GB 50699—2011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1.
[9] 第一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总院.动力机器基础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Practical analysis of elastic half-space theory for dynamic foundation
Wu Bangda
(China Wuzhou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Abstract: The elastic half-space theory of dynamic foundation assumes that the foundation is a homogeneous elastic body, and the mechanical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 are very strict. However, the foundation soil is far from homogeneous,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s great, so it needs to be revised by test and comparison. In order to facilitate practical calculation,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was simplified, and the half-space was equivalent to the set system of single and double degrees of freedom, but it was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refore, the calculation of elastic half-space theory of dynamic foundation could be regarded as semi-theoretical and semi-empirical. After half-space was equivalent, the greatest advantage is tha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vibration wave and the radiation damping produced in the propagation were considered, which greatly improved the foundation damping ratio and had remarkable economic benefits.
Keywords: elastic half-space theory; practical analysis; semi-theoretical and semi-empirical; radiation damping
767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