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秸秆砌块填充墙框架结构振动台对比试验研究

引用文献:

赵龙龙 王骁睿 黄东升 龚恩. 装配式秸秆砌块填充墙框架结构振动台对比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2019,49(11):48-51.

Zhao Longlong Wang Xiaui Huang Dongsheng Gong En. Shaking table comparison tests of frame structure with fabricated straw brick infilled wall[J]. Building Structure,2019,49(11):48-51.

作者:赵龙龙 王骁睿 黄东升 龚恩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摘要:针对地震中普通砖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普遍出现的问题, 提出一种装配式秸秆砌块填充墙框架结构体系。通过一个1∶3的普通砖砌体框架结构模型和一个1∶3的装配式秸秆砌块填充墙框架结构模型的地震振动台对比试验, 研究了新结构体系在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宏观破坏模式。可以发现, 两个框架模型一阶频率的衰减规律基本一致, 但破坏模式不同, 装配式秸秆砌块填充墙框架结构模型梁端出现塑性铰而柱端完好, 属于“强柱弱梁”破坏;同时, 试验过程中装配式秸秆砌块填充墙框架结构模型的最大层间位移分布于1层与3层, 没有形成底层薄弱层。试验结果表明, 新结构体系传力途径清晰, 结构刚度分布均匀, 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
关键词:框架结构 装配式秸秆砌块填充墙 振动台试验 强柱弱梁 地震响应
作者简介:赵龙龙, 硕士, 实验师, Email:njfuzll@163.com。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8263)。

0 概述

   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的结构体系, 具有传力途径清晰、整体性好、建筑平面布置灵活等优点[1]。地震造成的巨大财产损失, 暴露出框架填充墙结构抗震方面的诸多问题[2,3,4]。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县城, 框架结构建筑整体倒塌破坏现象十分普遍, 造成建筑物倒塌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 框架结构底层为层高较高、空间较大的商铺, 所布置的填充墙少于上部楼层, 以致底层刚度小于上部楼层而造成结构竖向刚度分布不均, 形成底层薄弱层, 发生底层薄弱层破坏[3], 如图1所示;2) 建筑各楼层填充墙布置不规律, 使得建筑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发生偏离, 增大建筑的扭转效应;3) 填充墙自身具有一定的刚度, 对主体结构的梁、柱产生约束, 形成窗间短柱, 这些短柱在地震中发生剪切破坏而失去承载力, 导致建筑物发生局部破坏甚至倒塌, 如图2所示。

 

图1 底层薄弱层破坏

   图1 底层薄弱层破坏

    

图2 短柱破坏

   图2 短柱破坏

   上述框架结构在地震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在布置填充墙时很难同时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和结构体系的合理性需求。笔者希望仅通过改变填充墙的墙体材料即可达到既满足建筑功能需要又能改善结构抗震性能的目的。根据国内外学者对秸秆材料的研究[5,6,7,8,9,10,11], 发现秸秆材料制成的砌块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8,9,10], 同时有很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与隔声性能[11]。据此, 提出一种装配式秸秆砌块填充墙框架结构体系, 该体系选用带榫头和凹槽的三明治式装配式秸秆砌块作为框架结构填充墙, 砌块照片如图3所示, 由低密度内衬板 (密度ρ≤400kg/m3) 和高密度外面板 (密度ρ≥700kg/m3) 组成, 高密度外面板和低密度内衬板错开放置, 形成榫头和凹槽, 安装墙体时秸秆砌块通过榫头和凹槽固定, 相邻两组秸秆砌块通过竖向长条板连接, 用于增强秸秆墙体的整体稳定性。墙体与框架的连接为有助于结构整体工作性能有效发挥的柔性连接[12], 其措施是:1) 在框架梁处设置预埋件, 将预埋件植入秸秆墙体内, 增加墙体稳定性;2) 在秸秆墙体外部与框架柱之间用涂刷胶水的扁钢进行固定, 增强墙体与框架柱的连接。

    

图3 装配式秸秆砌块示意图

   图3 装配式秸秆砌块示意图

    

   本文利用一个普通砖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模型和一个装配式秸秆砌块填充墙框架结构模型的振动台对比试验来分析装配式秸秆砌块填充墙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

1 振动台试验

1.1 模型设计

   本试验原型结构共3层, 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 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场地类别为Ⅱ类, 梁柱选用C30混凝土。从原型结构中抽象出一个开间, 设计并制作了两个3层框架结构模型, 一个模型用标准砖作填充墙, 称之为砖框架;另一个模型用装配式秸秆砌块作填充墙, 称之为秸秆框架。两个模型外观尺寸相同, 模型设计图见图4。

图4 框架模型设计图

   图4 框架模型设计图

    

   模型的几何相似系数Sl为1/3, 每层层高均为1 000mm, 柱截面尺寸为100×100, 梁截面尺寸为50×100, 确定模型弹性模量相似系数SE为1, 其余主要相似系数基于SlSE计算确定, 结果如表1所示。本试验采用人工堆码质量块来满足质量密度的相似关系;采取同批次材料、同步施工、同步浇捣的措施来保证两框架模型性能的同一性。

    

   模型相似系数 表1

    


物理参数
相似关系 物理参数 相似关系

混凝土应力Sσ
1 结构质量 Sm 1/9

弹性模量SE
1 结构刚度Sk 1/3

混凝土密度Sρ
3 时间St 3/3

几何尺寸Sl
1/3 加速度Sa 1

    

   钢筋等级为HPB300级, 直径分为6mm和8mm两种规格, 砖砌块采用MU10, 砂浆等级为M5。秸秆砌块实测静曲强度为14.47MPa, 静曲模量为1 924.60MPa。混凝土实测抗压强度为23.31MPa。

1.2 试验方案

   本试验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土木工程试验中心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震模拟振动台上完成, 振动台台面尺寸为4m×6m, 振动方向为水平单向。

   试验时考虑结构性能和安全因素, 采用逐级增大峰值加速度的加载方法。选定三条地震波作为模拟地震振动台台面输入波, 分别是El Centro波、Taft波和人工波, 按结构响应从小到大依次单向输入, 加速度峰值分别为0.035g, 0.07g, 0.14g, 0.22g, 0.4g, 0.62g, 对应的加载工况分别为7度多遇、8度多遇、9度多遇、7度罕遇、8度罕遇、9度罕遇, 方向与Ⓐ, Ⓑ轴 (图4) 平行。之后不断增大加速度值, 直至其中一个或两个模型发生倒塌破坏。

   在振动台底板和两个模型的每个楼层处各布置1个加速度传感器和1个拉线式位移计, 总共布置7个加速度传感器和7个拉线式位移计, 用于测定相应位置的加速度和位移。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试验现象

   随着试验的进行, 输入的加速度值不断增大, 两模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 并且不断发展, 直至砖框架倒塌破坏, 其过程如下。

   7度多遇地震阶段, 两结构均未出现裂缝, 自振频率均未下降。

   8度多遇地震阶段, 砖框架自振频率没有变化, 秸秆框架自振频率下降8.3%, 说明结构内部产生微裂缝, 但肉眼无法识别。

   9度多遇地震阶段, 砖框架底层柱顶处出现微裂缝;秸秆框架底层梁底部出现了裂缝。

   7度罕遇地震阶段, 砖框架底层柱顶的细微裂缝开始扩展, 且4根柱均出现裂缝, 裂缝长度最长约为60mm, 如图5所示。秸秆框架底层梁两端均出现斜裂缝。

 

图5 砖框架底层柱顶裂缝

   图5 砖框架底层柱顶裂缝

    

   8度罕遇地震阶段, 砖框架底层柱顶的裂缝继续扩展, 个别柱的裂缝扩展到全截面, 2层柱顶开始出现微裂缝;秸秆框架底层梁端裂缝扩展, 且试验过程中, 框架变形导致秸秆砌块与梁柱分离, 出现缝隙, 如图6所示。9度罕遇地震与8度罕遇地震阶段试验现象类似, 不再详述。

 

图6 秸秆砌块与梁柱分离

   图6 秸秆砌块与梁柱分离

    

   当加速度峰值达到0.8g时, 砖框架底层柱顶出现明显塑性铰, 有小块混凝土剥落, 此时裂缝宽度最大约3mm, 如图7所示。部分柱底出现裂缝, 砖墙局部出现裂缝。秸秆框架底层梁端出现倒八字形裂缝, 秸秆砌块与梁柱的间隙增大到30~50mm, 如图8所示。

 

图7 砖框架底层柱顶塑性铰

   图7 砖框架底层柱顶塑性铰

    

图8 秸秆框架底层梁裂缝

   图8 秸秆框架底层梁裂缝

  

   当加速度峰值达到1.1g时, 砖框架底层柱发生扭转, 砖墙裂缝不断延伸。秸秆框架底层梁端出现塑性铰, 有微量混凝土块剥落, 此时裂缝宽度最大约为2mm, 如图9所示。当加速度峰值达到1.8g时, 砖框架顶层位移超过35mm, 底层柱折断, 框架整体倾覆 (图10) 。秸秆框架未发生倒塌破坏。

 

图9 秸秆框架底层梁塑性铰

   图9 秸秆框架底层梁塑性铰

    

图10 砖框架倒塌破坏

   图10 砖框架倒塌破坏

    

2.2 动力特性

   振动台台面输入各级地震波前后均采用白噪声对模型结构进行扫频。分析传感器所采集的加速度数据, 由各层加速度对台面加速度作传递函数, 可得到结构的自振频率[13]。图11给出了两个模型一阶频率随着输入地震波加速度峰值不断增大而衰减的规律, 频率的减小代表了结构刚度的衰减。由图可知, 两模型一阶频率的衰减规律基本一致, 但不同之处在于砖框架刚度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框架柱的破坏:底层柱产生塑性铰并发生扭转, 失去竖向承载力, 上部荷载失去支承而导致模型整体倒塌。而秸秆框架刚度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框架梁的塑性铰破坏:框架梁的破坏仅仅导致结构整体水平刚度的减小, 而竖向承载力所受影响很小, 结构具有更好的整体性。

 

图11 一阶频率变化图

   图11 一阶频率变化图

    

2.3 位移反应

   对两模型各层加速度进行滤波处理后二次积分[14], 可得到模型结构各层相对于振动台台面的位移响应, 从而得到两模型的最大层间位移[13]

 

   结构的破坏模式主要取决于层间位移的大小与最大层间位移所在楼层, 表2给出了两框架结构模型试验过程中最大层间位移的大小与所在位置。可以发现:砖框架最大层间位移小于秸秆框架;砖框架最大层间位移普遍发生在结构底层, 且数值显著大于其他楼层;秸秆框架最大层间位移更为均匀地分布于结构1层和3层。宏观试验现象也反映了这个情况, 由于普通砖砌体填充墙对砖框架结构刚度有增强作用, 同时也限制了框架的变形, 以致底层柱先发生破坏, 且破坏程度显著大于上部楼层, 是结构模型的薄弱层, 最终引发整个结构的垮塌。秸秆框架破坏相对均匀, 底层梁出现塑性铰破坏, 但未出现明显薄弱层, 在砖框架倒塌后依然能够保持结构完整, 满足规范规定的“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

    

   两框架结构模型最大层间位移及所在楼层 表2

    


峰值加
速度

砖框架
秸秆框架

最大层间位移/mm
楼层 最大层间位移/mm 楼层

0.035g
0.49 1层 0.48 1层

0.07g
0.72 1层 0.83 3层

0.22g
0.83 1层 1.03 3层

0.4g
1.37 1层 1.85 1层

0.62g
2.39 1层 2.77 1层

    

3 结论

   (1) 装配式秸秆砌块填充墙框架结构模型满足规范规定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

   (2) 振动台试验结果显示, 普通砖砌体框架模型底层柱出现塑性铰破坏, 失去竖向承载力是导致结构整体倒塌的直接因素。装配式秸秆砌块填充墙框架结构模型的破坏集中于各层梁端, 底层梁端出现塑性铰破坏, 导致结构水平刚度降低, 对结构竖向承载力没有太大影响, 实现了“强柱弱梁”的破坏机制。

   (3) 秸秆砌块填充墙是轻质柔性墙体, 可以避免普通砖砌体填充墙布置不合理引起的建筑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偏离而导致扭转效应增大的问题, 减小了结构空间布置时隔墙位置的选择限制, 空间利用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1] 许卫晓, 孙景江, 杜轲, 等.阶梯墙框架结构振动台对比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14, 47 (2) :62-70.
[2] 叶列平, 马千里, 缪志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方法的研究[J].工程力学, 2010, 27 (12) :102-113.
[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8年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图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4] 娄宇, 叶正强, 胡孔国, 等.四川汶川5.12地震房屋震害分析及抗震对策建议[J].建筑结构, 2008, 38 (8) :1-7.
[5] 周定国, 张洋.我国农作物秸秆材料产业的形成与发展[J].木材工业, 2007, 21 (1) :6-8.
[6] 蒋成宠, 杨仁杰, 魏金娜, 等.秸秆饰面墙体砌砖成型机的设计及其应用分析[J].建筑节能, 2015, 43 (3) :56-64.
[7] 黄红英, 武国峰, 孙恩惠, 等.秸秆块墙体日光温室在苏北地区应用效果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 (14) :52-54.
[8] 孙园淞, 曹宝珠, 王芳, 等.水稻秸秆草砖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 2017, 47 (7) :75-79.
[9] WILHELMSSON L, ARLINGER J, SPANGBERG K, et al.Models for predicting wood properties in stems of picea abies and pinus sylvestris in sweden[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02, 17 (4) :330-350.
[10] LEI Y C, ZHANG S Y, ZEHUIi J.Models for predicting lumber bending MOR and MOE based on tree and stand characteristics in black spruce[J].W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39 (1) :37-47.
[11] 赵龙龙, 黄东升, 王骁睿, 等.秸秆轻质隔墙复合条板工程应用的试验研究[J].森林工程, 2016, 32 (5) :97-100.
[12] 周晓洁, 李忠献, 续丹丹, 等.柔性连接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J].天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 2015, 48 (2) :155-166.
[13] 张晋, 吕志涛.短肢剪力墙筒体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31 (6) :4-9.
[14] 霍瑞丽, 刘伟庆, 臧亚明.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抗震墙结构振动台试验[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9 (6) :17-22.
Shaking table comparison tests of frame structure with fabricated straw brick infilled wall
Zhao Longlong Wang Xiaui Huang Dongsheng Gong En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Abstract: A structural system named fabricated straw brick infilled frame structure system was proposed to solve common problems of frame structure with ordinary brick masonry infilled wall under earthquakes. A 1∶3 scaled common brick masonry frame structure model and a 1∶3 scaled fabricated straw brick infilled wall frame structure model were tested by shaking table tests to compare. The dynamic responses and macroscopic failure modes of the new structural system under different seismic intensities were studied.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attenuation law of the first-order frequencies of the two frame models is basically the same, but the failure modes are different. The plastic hinges appear at the end of the beams and the ends of the columns are intact in fabricated straw brick infilled wall frame structure model, which belongs to the destruction of “strong column and weak beam”. Meanwhile, the maximum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of the fabricated straw brick infilled wall structure model is distributed in the first and third stories, and weak bottom story is not form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structural system has clear transmission way and uniform stiffness distribution, which meets the seismic fortification requirements of "no damage under small earthquakes, repairable in fortification earthquakes and no collapse under rare earthquakes".
Keywords: frame structure; fabricated straw brick infilled wall; shaking table test; strong column and weak beam; seismic response
980 1 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