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度区某复杂高层隔震结构设计

引用文献:

吴小宾 彭志桢 曹莉 韩克良. 9度区某复杂高层隔震结构设计[J]. 建筑结构,2021,48(03):77-82,61.

WU Xiaobin PENG Zhizhen CAO Li HAN Keliang. Design of a complex high-rise isolation structure in 9-degree zone[J]. Building Structure,2021,48(03):77-82,61.

作者:吴小宾 彭志桢 曹莉 韩克良
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川投西昌综合医院项目位于9度区近断层,建筑体型复杂,上部结构竖向及平面不规则。为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基础顶部设置隔震层,隔震层由铅芯橡胶支座、叠层橡胶支座、黏滞阻尼器和弹性滑板支座组成;隔震层以上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介绍了考虑1.5的近场地震增大系数后该工程的结构设计及隔震设计。隔震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水平地震减震系数为0.367,上部结构水平地震作用可按降低一度设计;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的面压、水平位移等参数能够满足规范要求。结构性能化分析结果表明,隔震后的结构抗震性能得到提高,能满足抗震性能目标C的要求。加强了隔震沟挡土墙的设计,使得高11.7m的悬臂挡土墙满足大震弹性的要求。
关键词:基础隔震 黏滞阻尼器 近断层 性能化设计 悬臂挡土墙
作者简介:吴小宾,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Email:wumat@vip.sina.com。
基金:

1 工程概况

   川投西昌综合医院位于西昌北城新区,建筑面积17.05万m2,地下2层,地上16层,另有1层屋架; 塔楼建筑高度70.5m,为Z字形平面,长度134.4m,单肢宽度23.9m; 裙房地上4层,建筑高度21.3m,为矩形平面,裙房长度193.2m,宽度109.9m; 塔楼与裙房不设置防震缝。本项目建筑效果见图1,典型建筑剖面见图2,结构模型见图3。

图1 建筑效果图

   图1 建筑效果图   

    

图2 建筑剖面示意图

   图2 建筑剖面示意图  

    

   本工程位于9度区近断层,建筑体型复杂,上部结构竖向及平面不规则,采用基础隔震技术应对结构复杂性,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结构设计基准期和使用年限为50年,基础、框架柱、剪力墙、隔震层构件安全等级一级,结构重要性系数1.1; 其余构件安全等级二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设计地震作用考虑1.5的近场地震增大系数,故设计采用的小震峰值加速度为210cm/s2,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场地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Tg为0.45s。基本风压(50年一遇)为0.30kN/m2,进行承载力计算时,取50年重现期基本风压的1.1倍。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结构抗震等级为特一级。

图3 结构模型图

   图3 结构模型图   

    

图4 塔楼结构平面图

   图4 塔楼结构平面图  

    

2 结构设计

2.1 上部结构设计

   隔震层位于基础顶部,隔震层以上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由于塔楼平面在Y向宽度远小于X向长度,Y向抗侧刚度相对较小,故裙房以上塔楼Y向设置了4榀屈曲约束支撑(BRB),BRB的平面位置见图4,BRB主要参数见表1。

   塔楼剪力墙厚度600mm,裙房剪力墙厚度500mm,因抗震性能需要,部分剪力墙采用钢板混凝土剪力墙,钢板厚度16~40mm。塔楼主要框架柱截面尺寸为1 200×1 200,部分框架柱采用型钢混凝土柱,内含十字形钢骨,钢骨截面尺寸为600×250×30×30; 裙房主要框架柱截面尺寸为800×800~1 200×1 200。主楼框支转换梁截面尺寸为1 400×2 100,内设双钢骨,钢骨截面为H1 600×250×50×50,裙房框支转换梁截面尺寸为1 400×1 700,内设双钢骨,钢骨截面为H1 200×200×50×50,双钢骨间均通过缀板连接。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C40,隔震层支墩和转换梁混凝土强度等级C60,其余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C30~C35。钢材强度等级Q355B。型钢柱及钢板剪力墙现场照片见图5。

   BRB主要参数 表1


编号
屈服前刚度/(kN/mm) 屈服力/kN 极限位移/mm 所在楼层

BRB1
786 4 500 30 5~6层

BRB2
918 4 000 25 7~8层

BRB3
940 3 500 25 9~10层

BRB4
940 3 000 25 11~16层

    

2.2 基础与隔震沟挡土墙设计

   基础采用整体性能较好的筏板+下柱墩的型式,以稍密~密实卵石为持力层。隔震沟挡土墙为悬臂式挡土墙,挡土高度11.70m; 挡土墙需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保持弹性,设计采用肋板式挡土墙,底部挡土墙厚度为800mm,肋板间距5m,肋板式挡土墙详图见图6,其现场照片见图7。

3 隔震设计

3.1 隔震层布置

   基础隔震系统采用组合隔震,由铅芯橡胶支座(LRB)、无铅芯橡胶支座(LNR)、黏滞阻尼器(VFD)和弹性滑板支座(ESB)组成,隔震层布置如图8所示。

   隔震层共布置517个隔震支座,共7种类型; 其中LRB1400支座77个,LRB1300支座41个,LRB1100支座123个; LNR1400支座29个,LNR1300支座27个,LNR1100支座205个,ESB600为15个,隔震支座参数见表2。

图7 肋板式挡土墙现场照片

   图7 肋板式挡土墙现场照片   

    

图8 隔震层布置

   图8 隔震层布置

    

图5 型钢柱及钢板剪力墙现场照片

   图5 型钢柱及钢板剪力墙现场照片  

    

图6 肋板式挡土墙详图

   图6 肋板式挡土墙详图  

    

   图9为隔震支座现场照片。隔震层的屈重比即总屈服力与结构总重力的比值约为2%。

   隔震层共设置了80个黏滞阻尼器,其中X向和Y向各40个。黏滞阻尼器采用非线性,最大输出力2 000kN,速度指数0.3,设计允许位移720mm。

   隔震支座主要参数 表2


支座型号
竖向刚度
/ (kN/mm)
屈服前刚度
/(kN/mm)
屈服力
/kN
100% 水平剪切变形
等效刚度/(kN/mm)

LRB1100
5 450 20 197 3.06

LRB1300
6 600 36 285 3.95

LRB1400
6 900 42 315 4.51

LNR1100
4 800 1.79

LNR1300
5 700 2.25

LNR1400
6 900 2.61

ESB600
6 000 3 80 1.2

    

   设置黏滞阻尼器可显著减小隔震层水平位移,罕遇地震时程分析下隔震支座最大位移由无黏滞阻尼器时的765mm减小到586.4mm,小于隔震支座位移限值Min(0.55D=605mm,3r=696mm) [1]=605mm,满足抗规 [1]要求,其中最小隔震支座LRB1100有效直径D为1.1m,其内部橡胶总厚度r=232mm。而在隔震层平面下部Ⓑ轴设置了刚度相对较小的弹性滑板支座,有助于减小隔震层刚度中心与上部结构质心的偏心; 最终隔震层X向偏心率为0.364%,Y向偏心率为0.241%,均小于3% [2],满足要求。

3.2 减震系数及减震目标

   本工程减震目标为将水平地震作用降低一度; 7条地震波设防地震下的隔震模型与非隔震模型各楼层的层剪力比值的最大值为0.354,隔震模型与非隔震模型各楼层的层倾覆力矩比值的最大值为0.367,最终得到水平向减震系数β为0.367<0.38,满足水平地震作用降低一度计算的要求,但竖向地震及相关构造不降低。

图9 隔震支座现场照片

   图9 隔震支座现场照片  

    

   隔震后上部结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1=β×αmax/ψ=0.367×0.32/(0.85-0.05)=0.147≤0.16,其中αmax为非隔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ψ为调整系数; 考虑1.5的近场地震增大系数后,上部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取0.147×1.5=0.22,实际取0.24,即按8度(0.3g)地震输入。

3.3 隔震支座极大压应力及极小压应力计算

   本工程为乙类建筑,支座拉压应力从严控制。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极大压应力及极小压应力按三向地震直接输入 [2]及考虑重力荷载与水平及竖向地震组合 [3]两种方式包络验算。其中橡胶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极大压应力为24.8MPa,小于限值25MPa [2],其位于①轴交(CA)轴的剪力墙端部位置; 橡胶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极大拉应力为0.59MPa,小于限值1MPa,而塔楼范围的支座未出现拉应力; 弹性滑板支座极大压应力22.3MPa小于限值30MPa [2],未产生拉应力,均满足要求。

3.4 隔震层抗风承载力及弹性恢复力验算

   隔震层必须具备足够的屈服前刚度和屈服承载力,以满足风荷载和微振动及弹性恢复力要求。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的屈服荷载与风荷载作用下隔震层的水平剪力标准值之比为4.94,大于1.4,满足要求; 其总水平弹性恢复力与总水平摩阻力之比2.18,大于1.2,满足要求。

3.5 隔震层抗倾覆验算

   对隔震结构进行设计时,要避免上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产生过大的倾覆力矩而使结构发生倾覆破坏。三向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整体抗倾覆验算结果见表3。由表可知,结构两个方向的抗倾覆力矩与倾覆力矩比值均大于1.2,说明本工程大底盘隔震有较大的抗倾覆能力,结构不会发生倾覆破坏。

   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抗倾覆验算 表3


地震方向
倾覆力矩/(kN·m) 抗倾覆力矩/(kN·m) 比值

X
2.31×107 3.08×108 13.3

Y
2.01×107 1.60×108 8.0

    

3.6 隔震层温度作用验算

   本工程隔震层长约200m,宽约124.3m,设计时考虑了季节性温差下的温度效应。结合隔震层混凝土浇筑成型时间及项目当地气象情况。隔震层考虑室内升温15℃及降温-15℃的等效温差。

   隔震层刚度较小,使得结构的底端约束在隔震层大大释放,有利于减小隔震层楼板的温度应力 [4]。降温工况下,隔震层中间部分拉应力为1.14~1.78MPa,外围大部分楼板主拉应力为0.73~1.2MPa左右,均小于楼板C35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ftk=2.2MPa。仅中间剪力墙角部及楼板转角处存在应力集中,最大拉应力约2.49 MPa,见图10。

图10 降温工况下隔震层温度应力/MPa

   图10 降温工况下隔震层温度应力/MPa   

    

   由于隔震层较柔,温度作用使得隔震支座易产生一定的相对变形,且两端边缘处支座变形相对较大,越往中间,支座变形越小 [5]。以Y向①轴交Ⓐ~(CA)轴的隔震支座为例(①轴交Ⓐ轴支座编号为1,其余支座编号依次从下往上递增),温度作用下,隔震支座Y向位移如图11所示。可知温度作用下,隔震支座最大位移为8.2mm,仅为支座位移限值605mm的1.3%,变形最大隔震支座位于隔震层左下角的角部1号支座。为减少温度作用对隔震层及隔震支座的影响,隔震层设置间隔不大于40m的温度后浇带。综上所述,本工程温度作用对隔震结构的影响可控。

图11 温度作用下隔震支座Y向位移

   图11 温度作用下隔震支座Y向位移  

    

4 性能化设计

4.1 性能目标

   本工程性能目标为C类 [6],其中层间位移角限值参考抗规 [1]确定,各地震水准的具体性能目标见表4。

   性能目标 表4


地震水准
设防地震 罕遇地震

宏观损坏允许程度
轻度损坏 中度损坏

层间位移角限值
1/267 1/111

关键
构件

隔震层下支墩,转换梁及与阻尼器相连框架梁
无损坏~轻微损坏,受弯不屈服,受剪弹性
下支墩无损坏,承载力弹性; 转换梁及与阻尼器相连框架轻微损坏,受弯不屈服,受剪弹性

隔震层以上7层塔楼剪力墙及框架柱,与BRB相连框架梁柱

轻度损坏,承载力不屈服

普通竖
向构件
除关键构件外的剪力墙及框架柱 轻微损坏,受弯不屈服,受剪弹性 部分中度损坏,部分受弯屈服,抗剪满足截面条件

耗能
构件

BRB
轻度损坏,允许少量屈服 中度损坏,部分屈服

框架梁及连梁
部分中度损坏,部分受弯屈服,受剪不屈服 进入屈服阶段,部分严重损坏,连梁满足受剪截面条件

   注:设防地震及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分别为按抗规 [1]附录M中性能水准4建议的3倍弹性位移限值、0.9倍塑性变形限值所得。

    

4.2 性能分析

4.2.1 典型耗能构件滞回曲线及能量图

   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的典型能量耗散分布见图12。地震输入隔震结构的能量主要由位移型阻尼器即铅芯橡胶支座、速度型阻尼器即黏滞阻尼器以及结构的阻尼耗能来消耗,而应变能耗能比例十分小; 由统计可知,黏滞阻尼器提供约5%的附加阻尼比,而隔震支座约提供了4.7%的附加阻尼比,上部结构构件进行弹塑性耗能而提供的附加阻尼比仅为0.7%,说明上部结构构件的塑性耗能相对较少。罕遇地震下作用下典型耗能构件滞回曲线见图13。可知,隔震层的黏滞阻尼器及铅芯橡胶支座在罕遇地震下充分发挥耗能作用,而上部结构BRB在下部楼层部分屈服,典型BRB滞回曲线见图13(d)。

图12 结构能量耗散分布

   图12 结构能量耗散分布  

    

图13 罕遇地震典型耗能构件滞回曲线

   图13 罕遇地震典型耗能构件滞回曲线  

    

4.2.2 层间位移角及位移

   罕遇地震下上部结构7条波计算的层间位移角平均值如图14所示。X,Y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179(8层),1/184(6层),均小于层间位移角限值1/111。

图14 罕遇地震下结构层间位移角

   图14 罕遇地震下结构层间位移角 

    

   罕遇地震下顶层位移时程曲线见图15。相比于弹性时程分析,弹塑性时程分析的位移有所变小,位移也呈收敛趋势。结构顶部最大位移在0.5~1.0m左右。

图15 罕遇地震下顶层位移时程曲线

   图15 罕遇地震下顶层位移时程曲线  

    

4.2.3 构件损伤

   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框支转换梁均未屈服,见图16。塔楼左侧①轴交○CA轴的剪力墙在底部地下2层至地上4层出现局部轻度损伤,见图17; 而剪力墙内型钢、钢板以及钢筋均没有屈服,能

图16 罕遇地震下隔震层框支转换梁
钢材塑性应变图

   图16 罕遇地震下隔震层框支转换梁 钢材塑性应变图 

    

图17 罕遇地震剪力墙
损伤图

   图17 罕遇地震剪力墙 损伤图  

    

图18 罕遇地震作用下框架柱
性能水平

   图18 罕遇地震作用下框架柱 性能水平 

    

   达到大震不屈服的性能目标。框架柱性能水平见图18,属关键构件的塔楼范围内的底部7层及与BRB相连框架柱少量轻微损坏,所有关键框架柱钢筋及型钢均没有屈服,裙房部分柱中度破坏,仅少量裙房柱钢筋屈服(主要位于裙房屋面层),整个框架柱均达到相应性能目标。综合可知,各构件均能满足性能目标要求。

5 隔震沟挡土墙计算分析

   隔震沟挡土墙直接关系到隔震层变形能否实现,是整个隔震设计的关键部位之一,在遭受罕遇地震影响时,挡土墙应保持弹性工作阶段。

   挡土墙抗震设计方法借鉴轨道交通抗震规范 [7]中的反应位移法,见图19。以一维土层地震反应计算为基础,认为地下结构在地震时的反应主要取决于周围土层的变形。将土层在地震时产生的最大变形通过地基弹簧以静荷载的形式作用在结构上,以此计算结构反应。

图19 反应位移法抗震计算示意图

   图19 反应位移法抗震计算示意图   

    

   地基弹簧是为了考虑结构刚度与土层刚度的不同,定量表示两者相互作用时引入的单元。地基弹簧刚度取值以地基反力系数为依据。对侧壁回填土采用合理的柔性设计,采用粉质黏土或黏土进行侧壁回填,回填土与侧壁接触面采用挤塑板等柔性材料填充。罕遇地震的地震动峰值位移的取值根据轨道交通抗震规范 [7]中5.2.4条确定。

图20 挡土墙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内力图

   图20 挡土墙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内力图  

    

   将每个节点处的地基弹簧力作用于挡土墙平面上,基于SAP2000软件分析的挡土墙在罕遇地震下的剪力和弯矩如图20所示。将地震作用下的内力与恒载+活载作用下内力进行组合后用于挡土墙截面设计,保证挡土墙在遭受罕遇地震时保持弹性。

6 结论

   (1)高烈度区复杂医疗建筑中使用隔震技术,可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同时又较好地满足建筑功能需求。

   (2)本工程的基础隔震采用组合隔震设计,减震系数能控制在0.38以内,满足水平地震作用降低一度计算的要求,竖向地震及相关构造不降低。考虑1.5的近场地震增大系数不变,隔震后上部结构小震计算时的地震影响系数可取0.24。采用隔震后,性能化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整体能达到性能目标C级。

   (3)对隔震结构,应重视隔震沟挡土墙的设计,确保罕遇地震下挡土墙保持弹性工作阶段,避免影响隔震层运动,保证隔震设计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S].2016年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 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关于征求国家标准《建筑隔震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函:建标工征[2018]4号[A].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8.
[3] 四川省建筑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应用技术标准:DBJ 51/T 083—2017[S].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4] 王琦明,黎海南,李慧,等.超长混凝土基础隔震结构温度应力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32(5):116-120.
[5] 李慧,谢文清,杜永峰,等.某超长隔震结构在温度及收缩作用下的变形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3,35(1):40-44.
[6]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7]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909—201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Design of a complex high-rise isolation structure in 9-degree zone
WU Xiaobin PENG Zhizhen CAO Li HAN Keliang
(China Southwest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bstract: Sichuan Investment Xichang General Hospital Project is located in the 9-degree zone near the fault, with complex building shape and irregular vertical and plan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 an isolation layer is set on the top of the foundation, the isolation layer consists of lead rubber bearing, laminated rubber bearing, fluid viscous damper and elastic slide bearing; the frame-shear wall structure is adopted for the structure above the isolation layer.The structural design and isolation design of the project after considering the near-field seismic amplification factor of 1.5 were introduced. The isolat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e horizontal seismic decrease coefficient is 0.367,so the intensity of horizontal seismic action can reduce 1.0 degree to upper structure; and the parameters such as surface pressure and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isolation bearing under the rare earthquake can satisfy requirements of the codes. The performance-based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structure is improved by isolation and can meet requirements of seismic performance objectives C. The design of the isolation ditch retaining soil wall was strengthened, so that the cantilever retaining soil wall with a height of 11.7 meters can meet the elasticity requirements of rare earthquake.
Keywords: base isolation; fluid viscous damper; near fault;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cantilever retaining soil wall
1186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