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种类竹板的钢-竹组合梁受弯性能对比分析

引用文献:

茅鸣 张家亮 童科挺 李玉顺. 基于不同种类竹板的钢-竹组合梁受弯性能对比分析[J]. 建筑结构,2020,50(16):107-113.

MAO Ming ZHANG Jialiang TONG Keting LI Yushu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lexural behavior of steel-bamboo composite beams based on different kinds of bamboo plates[J]. Building Structure,2020,50(16):107-113.

作者:茅鸣 张家亮 童科挺 李玉顺
单位:宁波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摘要:冷弯薄壁型钢分别与重组竹、竹胶板通过结构粘结剂复合成工字形组合梁,以竹板厚度、梁截面高度、薄壁型钢壁厚及翼缘宽度为参数,对冷弯薄壁型钢-重组竹组合梁、冷弯薄壁型钢-竹胶板组合梁这两种试件进行弯曲性能试验,围绕组合梁破坏形态、整体性能差异、承载力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短期集中荷载作用下变形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钢-竹组合梁试件整体工作性能均表现良好,组合效应突出,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及良好的延性;冷弯薄壁型钢-重组竹组合梁破坏形态比较单一,与此相比冷弯薄壁型钢-竹胶板组合梁破坏形态则较为多样;组合梁抗弯承载力与材料力学性能密切相关,同时随着竹板厚度、梁截面高度、薄壁型钢壁厚及翼缘宽度的增加,承载能力有效提高,且在同等情况下冷弯薄壁型钢-竹胶板组合梁提高的幅度明显大于冷弯薄壁型钢-重组竹组合梁;两种组合梁按编号对应相比较,试验参数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冷弯薄壁型钢-重组竹组合梁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承载力均高于冷弯薄壁型钢-竹胶板组合梁,平均提高约35%。
关键词:冷弯薄壁型钢 重组竹 竹胶板 组合梁 受弯性能
作者简介:茅鸣,硕士,工程师;Email:maoming0130@163.com。李玉顺,博士,教授,Email:lys0451@163.com。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78310,51978345)。

0 引言

   土木工程行业现阶段使用的建筑材料存在能耗过大、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需建设绿色、低碳、节能的建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模式,这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紧缺,以及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将成为中国建筑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竹材资源丰富,与其他的材料相比,竹材具有生长快、产量高、强度高、弹性好、性能稳定等特点,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速生和可再生森林资源之一 [1,2]。竹材在我国建筑中的应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浙江河姆渡和四川金沙遗址中均出土过竹结构房屋 [3]。目前随着竹材人造板和重组竹加工技术的日趋成熟,为竹材从传统建筑材料向现代工程建筑材料的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竹材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的热捧。在中国香港,有许多竹子组成的结构,在装饰工程和外墙修补中也可见竹材资源;在日本,竹子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建筑、室内装饰等方面;在哥斯达黎加,有较多由竹子构成的廉价房屋;亚洲部分国家的建筑屋面材料也由竹材和混凝土构成的 [4,5,6]

   竹材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形成竹材人造板 [7]。将竹材人造板与冷弯薄壁型钢通过结构粘结剂或结构粘结剂-自攻螺钉复合连接成新型高性能组合结构,这种组合结构克服了竹材刚度较低和薄壁型钢容易屈曲失稳的缺点,充分发挥竹材低碳、保温与钢材轻质、高强的优越性能,具有环保、轻质、节能等优点 [8,9,10]

   冷弯薄壁型钢-重组竹组合梁和冷弯薄壁型钢-竹胶板组合梁均进行过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 [11,12],本文在这些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以竹板厚度、梁截面高度、薄壁型钢壁厚及翼缘宽度等为参数,进行9根冷弯薄壁型钢-重组竹组合梁与9根冷弯薄壁型钢-竹胶板组合梁在受弯状态下的力学性能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比较,对比分析两种组合梁破坏形态特征,整体性能差异,不同控制参数对组合梁受弯承载力的影响程度,比较重组竹与竹胶板两种材料对组合梁性能的影响。

1 试验概况

1.1 试件设计

   试验分别设计了9根冷弯薄壁型钢-重组竹组合工字形梁试件(简称钢-重组竹组合梁试件,试件编号为B-1~B-9)和9根冷弯薄壁型钢-竹胶板组合工字形梁试件(简称钢-竹胶板组合梁,试件编号为L-1~L-9),两种试件如图1,2所示。每根梁长度均为2.5m,计算跨度为2.3m,以竹板厚度、梁截面高度、薄壁型钢壁厚及翼缘宽度等尺寸为参数,试件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两种组合梁制作工序一致,均以两根冷弯薄壁槽钢为骨架,腹板处粘结重组竹(竹胶板),组合件上、下两面分别用结构粘结剂粘结两块重组竹(竹胶板),形成工字形截面的组合梁。试件制作过程中,完成每一步粘结工序后,用重物加压固化2d,静置养护7d,制作流程如图3所示。

图1 钢-重组竹组合梁试件

   图1 钢-重组竹组合梁试件   

    

图2 钢-竹胶板组合梁试件

   图2 钢-竹胶板组合梁试件   

    

图3 工字形截面组合梁制作流程

   图3 工字形截面组合梁制作流程   

    

1.2 材料力学性能

   组合梁中的重组竹和竹胶板均为大型专业竹材加工厂家提供,冷弯薄壁型钢均为同一厂家定制加工的镀锌钢板。根据《人造板及饰面人造板理化性能试验方法》(GB/T 17657—2013)测定重组竹和竹胶板的静曲强度及弹性模量,根据《金属材料室内拉伸试验方法》(GB/T 228—2002)测定镀锌钢板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及屈强比。具体试验参数如表2,3所示。

   由于竹胶板在加工过程中,受到胶粘剂的胶种、胶层厚度、涂胶均匀程度以及热固化压力等生产工艺的影响,各竹胶板之间的力学性能差异较大,不同厚度竹胶板的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起伏变化大。与之相比,重组竹力学性能较为稳定并明显优于竹胶板,厚度的改变对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较小。

   试件参数 表1


试件
编号
竹板厚
度/mm
钢板厚
度/mm
薄壁型钢截面
尺寸/mm
构件截面
尺寸/mm
计算跨
度/m

B-1
15.0 1.5 30.0×125.0 80×155 2.3

B-2
18.0 1.5 30.0×125.0 80×161 2.3

B-3
20.0 1.5 30.0×125.0 80×165 2.3

B-4
18.0 2.0 40.0×125.0 100×161 2.3

B-5
20.0 2.0 40.0×125.0 100×165 2.3

B-6
18.0 2.0 40.0×165.0 100×201 2.3

B-7
20.0 2.0 40.0×165.0 100×205 2.3

B-8
20.0 2.0 50.0×165.0 120×205 2.3

B-9
25.0 2.0 50.0×165.0 120×215 2.3

L-1
15.6 1.55 30.0×124.0 79.6×155.2 2.3

L-2
17.5 1.55 30.0×124.0 79.6×159.0 2.3

L-3
19.6 1.55 30.0×124.0 79.6×163.2 2.3

L-4
17.5 1.95 40.0×122.0 99.6×157.0 2.3

L-5
19.6 1.95 40.0×122.0 99.6×161.2 2.3

L-6
17.5 1.95 40.0×165.0 99.6×200.0 2.3

L-7
19.6 1.95 40.0×165.0 99.6×204.2 2.3

L-8
19.6 1.95 50.0×163.0 119.6×202.2 2.3

L-9
24.5 1.95 50.0×163.0 119.6×212.0 2.3

   注:1)竹板厚度均指翼缘竹板的厚度,上、下翼缘竹板厚度相同,腹板处竹板厚度:试件B-1~B-9为20mm;试件L-1~L-9为19.6mm。2)表中给出的薄壁型钢截面尺寸以及构件截面尺寸均为外径尺寸。 3)计算跨度为加载装置两支座间的距离,梁端到最近一侧支座的距离为0.1m。

    

   重组竹和竹胶板的力学性能试验结果 表2


试件种类
试件厚度h/mm 静曲强度/MPa 弹性模量/MPa

重组竹

15
97.00 9 921

18
99.00 10 126

20
98.00 10 187

25
99.00 9 932

竹胶板

15.6
41.00 4 529

17.5
74.00 8 573

19.6
65.00 6 923

24.5
59.00 7 104

    

   钢板力学性能 表3


厚度
/mm
屈服强度
/MPa
抗拉强度
/MPa
弹性模量
/(×105MPa)
泊松比 屈强比

1.5
268 329 1.97 0.27 0.82

2.0
261 369 1.97 0.25 0.71

    

1.3 加载方案及测试

   试验通过千斤顶施加荷载于分配梁上,分配梁简支于组合梁上,使组合梁实现对称集中荷载加载模式(图4)。试验采用分级加载,试件B-1~B-5和试件L-1~L-5每级加载2kN,试件B-6~B-9和试件L-6~L-9每级加载5kN。

   为测得组合梁截面的应变变化,在跨中的型钢腹板处等间距粘贴若干应变片;上、下翼缘钢板和竹材表面也分别粘贴若干应变片;为确定组合梁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情况,在试件的跨中、集中荷载作用点、支座与集中荷载作用点的中点处设置5个百分表。图5为加载装置示意图。

图4 试验加载装置

   图4 试验加载装置  

    

图5 试验加载装置示意及测点布置图

   图5 试验加载装置示意及测点布置图   

    

2 组合梁破坏形态特征

   钢-重组竹组合梁试件和钢-竹胶板组合梁试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表现出较高的承载力及良好的延性,受力过程表现为弹性、弹塑性、破坏三个阶段。

   重组竹力学性能稳定,在加载过程中没有出现拉断或挤压破坏的现象。钢-重组竹组合梁试件破坏现象基本相似且破坏形态较为单一,当加载到组合梁挠度达到控制值时,开始出现局部脱胶声;随着荷载增大,下翼缘跨中处出现脱胶;接近极限荷载时,脱胶面扩大导致加载无法继续而破坏。以试件B-1和试件B-2为例,由于下翼缘跨中发生开裂脱胶无法继续加载而宣告破坏,如图6(a),(b)所示。试件B-8和试件B-9因截面较大,下翼缘重组竹存在不良接头,使得组合梁在加载过程中因接头脆性断裂而提前破坏(图6(c))。

   对于钢-竹胶板组合梁试件,由于各竹胶板之间力学性能差异较大,存在承载能力较低、局部抗压能力较弱等缺陷,使其破坏形态各不相同。在组合梁加载过程中,荷载集中作用、弯矩较大处竹板出现局部破坏,薄壁型钢出现屈曲等现象,最终使组合梁失去承载能力而宣告破坏。如试件L-5集中荷载作用处竹板撕裂掀起、薄壁型钢屈曲导致构件破坏(图6(d));试件L-8跨中上翼缘竹板挤压掀起致构件破坏(图6(e));试件L-9支座处竹板挤压致构件破坏(图6(f))。

图6 组合梁试件典型破坏形态

   图6 组合梁试件典型破坏形态   

    

   分析以上试验现象,钢-重组竹组合梁试件因使用了力学性能较为优良的重组竹,使组合梁的整体性能也随之提高,在加载过程中,破坏现象较为单一,均表现为钢-竹界面发生局部脱胶。与之相比,钢-竹胶板组合梁试件破坏现象则较为多样,主要表现有竹板挤压掀起破坏、竹板撕裂掀起、薄壁型钢屈曲等。

3 试验结果分析及比较

3.1 承载力试验结果及计算公式

   表4给出了两种组合梁试件的试验结果,包括组合梁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组合梁跨中挠度达到控制值L/250时)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组合梁无法继续加载而破坏时)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试件B-8和试件B-9因接头脆性断裂而提前破坏,其极限承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试验值比理论情况要明显偏低。

   钢-竹组合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如下:

   Μ=Μs+Μb=γsσsWs+γbσbWb(1)

   式中:M为组合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Mb为组合梁中竹材的抗弯承载力;Ms为组合梁中冷弯薄壁型钢的抗弯承载力;Wb为竹材的截面模量;Ws为冷弯薄壁型钢的截面模量;σb为破坏时竹材中的应力,取σb=εbEb,εb为破坏时竹材翼缘处应变,Eb为竹材的弹性模量;σs为冷弯薄壁型钢的应力,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取钢板屈服强度,在承载力使用极限状态下取钢板抗拉强度;γb为竹材截面强度折减系数,γb 取0.95;γs为冷弯薄壁型钢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对于工字形截面γs 取1.05。

   两种组合梁试件试验结果 表4


试件
编号
构件截面
尺寸/mm
正常使用承载能力
试验弯矩/(kN·m)
极限承载能力
试验弯矩/(kN·m)

B-1
80×155 6.35 17.00

B-2
80×161 6.81 19.55

B-3
80×165 7.32 21.25

B-4
100×161 9.51 20.40

B-5
100×165 9.80 24.65

B-6
100×201 17.66 29.75

B-7
100×205 18.49 34.00

B-8
120×205 21.33 27.63

B-9
120×215 22.46 31.87

L-1
79.6×155.2 4.64 12.75

L-2
79.6×159.0 5.34 13.60

L-3
79.6×163.2 4.86 11.48

L-4
99.6×157.0 7.52 17.43

L-5
99.6×161.2 7.32 15.73

L-6
99.6×200.0 12.95 31.45

L-7
99.6×204.2 12.70 27.63

L-8
119.6×202.2 14.39 28.90

L-9
119.6×212.0 17.79 36.13

    

3.2 承载力影响因素

3.2.1 翼缘竹板厚度及力学性能

   钢-重组竹组合梁试件和钢-竹胶板组合梁试件分别采用了四种厚度规格的重组竹(15.0,18.0,20.0,25.0mm)和竹胶板(15.6,17.5,19.6,24.5mm)。不同厚度规格的重组竹和竹胶板其静曲强度、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有所差异,从而导致组合梁承载能力的差异。试件B-2与试件B-1相比以及试件B-9与试件B-8相比,重组竹厚度分别增加了20%和25%,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基本一致,极限承载力分别提高了15.0%和15.3%;试件L-2与试件L-1相比以及试件L-9与试件L-8相比,竹胶板厚度分别增加了12%和25%,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略有提高或相差不大,极限承载力分别提高了6.7%和25.0%;试件L-5与试件L-4相比以及试件L-7与试件L-6相比,竹胶板厚度均是由17.5mm增加到19.6mm,而静曲强度降低了12.2%,弹性模量降低了19.2%,极限承载力分别降低了9.8%和12.1%。试件荷载-跨中挠度曲线如图7~9所示,各曲线发展趋势与上述结果相符合。

3.2.2 梁截面高度

   增加梁截面高度,可以提高截面的惯性矩,使组合梁整体刚度相应增加,能有效提高其承载能力。从试验结果可看出,试件B-6与试件B-4相比以及试件B-7与试件B-5相比,梁截面高度分别增加了24.8%和24.2%,极限承载力则分别提高了45.8%和37.9%;试件L-6与试件L-4相比以及试件L-7与试件L-5相比,梁截面高度分别增加了27.4%和26.7%,极限承载力则提高了80.4%和75.6%。试件B-4~B-7,L-4~L-7荷载-跨中挠度曲线如图10所示,各曲线发展趋势与上述结果相符合。

图7 试件B-1,B-2,B-8,B-9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图7 试件B-1,B-2,B-8,B-9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图8 试件L-1,L-2,L-8,L-9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图8 试件L-1,L-2,L-8,L-9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图9 试件L-4~L-7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图9 试件L-4~L-7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图10 试件B-4~B-7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图10 试件B-4~B-7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图11 试件B-2~B-5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图11 试件B-2~B-5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图12 试件L-2~L-5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图12 试件L-2~L-5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3.2.3 冷弯薄壁型钢壁厚及翼缘宽度

   试件B-4与试件B-2相比以及试件B-5与试件B-3相比,冷弯薄壁型钢壁厚和翼缘宽度均增加了33.3%,极限承载力分别提高了4.3%和16%;试件L-4与试件L-2相比以及试件L-5与试件L-3相比,冷弯薄壁型钢壁厚增加了25.8%,翼缘宽度增加了33.3%,极限承载力分别提高了28.1%和37.0%。试件B-2~B-5,L-2~L-5荷载-跨中挠度曲线如图11~12所示,各曲线发展趋势与上述结果相符合。

3.3 组合梁跨中横截面应变曲线

   根据试验结果可知,钢-重组竹组合梁试件和钢-竹胶板组合梁试件荷载-跨中截面应变变化曲线相似,以试件B-1跨中截面平均应变沿截面高度分布图为例(图13),纵坐标为梁腹板高度,原点处为组合梁下翼缘表面,155mm处为组合梁上翼缘表面。由图13可得,在各级荷载作用下,试验梁跨中截面的应变分布沿截面高度基本呈线性变化,在钢-竹界面处应变无明显突变。截面中性轴处于梁高中心位置,杆件发生弯曲变形后仍保持平面,故组合梁跨中截面变形符合平截面假定。

图13 试件B-1跨中截面平均应变沿截面高度分布图

   图13 试件B-1跨中截面平均应变沿截面高度分布图   

    

3.4 两种组合梁试验结果比较

   由3.2节的分析结果可得,随着试件截面高度的增加其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冷弯薄壁型钢壁厚及翼缘宽度的增加能有效提高其承载能力;随着竹板厚度增加,组合梁的高度相应增大,整体刚度也有所提高,承载能力对应提升,但由于各竹胶板之间力学性能差异较大,部分厚度较大的竹胶板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反而较小,截面整体刚度下降,致使试件承载能力不升反降。

   将试件B-1~B-9与试件L-1~L-9按编号对应相比较,在各参数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钢-重组竹组合梁试件的正常使用承载能力和极限承载能力高于钢-竹胶板组合梁试件的,平均提高约35%(图14)。当其他参数都不变,某个参数增加量相同时,钢-竹胶板组合梁试件的承载能力提高幅度明显大于钢-重组竹组合梁试件。钢-竹胶板组合梁试件在一个或多个参数都略高于钢-重组竹组合梁试件的情况下,其承载能力却略低一些。例如试件L-1与试件B-1相比,各参数基本相同,但试件L-1的极限承载能力仅为试件B-1的0.75;试件L-5与试件B-4相比,除试件L-5竹板厚度增加了8.9%外,其他各参数都基本相同,而试件L-5的极限承载能力仅为试件B-4的0.771。试件L-5与试件B-2相比,试件L-5的竹板厚度增加了8.9%,钢板厚度增加了30%,翼缘宽度增加了33%,但试件L-5的极限承载能力仅为试件B-2的0.805,如图15~17所示。

图14 试件正常使用承载能力
和极限承载能力

   图14 试件正常使用承载能力 和极限承载能力   

    

图15 试件L-1,B-1荷载-跨中
挠度曲线对比

   图15 试件L-1,B-1荷载-跨中 挠度曲线对比   

    

图16 试件L-5,B-2荷载-跨中
挠度曲线对比

   图16 试件L-5,B-2荷载-跨中 挠度曲线对比   

    

图17 试件L-5,B-4荷载-跨中
挠度曲线对比

   图17 试件L-5,B-4荷载-跨中 挠度曲线对比   

    

图18 钢-重组竹组合梁试件
荷载-跨中挠度关系曲线

   图18 钢-重组竹组合梁试件 荷载-跨中挠度关系曲线   

    

图19 钢-竹胶板组合梁试件
荷载-跨中挠度关系曲线

   图19 钢-竹胶板组合梁试件 荷载-跨中挠度关系曲线  

    

3.5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比较

   钢-重组竹组合梁试件和钢-竹胶板组合梁试件的荷载-跨中挠度曲线在总体趋势上较为相似(图18,19),均可分为弹性变形阶段和塑性变形阶段两个部分,试件具有良好的延性,属于延性破坏。在加载的初期,荷载不超过1/3~1/2的极限荷载时,钢-竹共同工作,变形随荷载呈线性发展;随着荷载的不断加大,曲线斜率持续变小,挠度增加明显加快。

   试件荷载-跨中挠度曲线主要集中分布在三个区域,清晰地反映出组合梁的承载力受竹板厚度、冷弯薄壁型钢壁厚及翼缘宽度、梁截面高度的影响,并且随着这三个因素的增加,组合梁截面刚度增大,在相同荷载作用下,梁的挠度减小。

   对比图18,19这两张图,并根据试验数据可算得,在各参数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钢-重组竹组合梁试件各荷载-跨中挠度曲线的斜率为1.66~5.71kN/mm,均高于钢-竹胶板各组合梁试件的斜率1.20~4.67kN/mm,平均提高约33%。该曲线斜率与组合梁刚度成正比,由此可以得出,组合梁整体刚度随着截面尺寸的增大而不断提高,且在相同截面尺寸下,钢-重组竹组合梁试件的刚度普遍高于钢-竹胶板组合梁试件的刚度,该结论也与3.4节比较结果相符合。同时由于各竹胶板之间性能差异较大,部分厚度较大的竹胶板其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反而降低,因此部分试件出现承载能力随竹板厚度增加而降低的情况,从图18,19中可以看出钢-重组竹组合梁试件各挠度曲线间分离明显,而钢-竹胶板组合梁试件部分挠度曲线间存在交叉重合现象。

4 结论

   通过对18根钢-竹组合梁试件进行静力加载试验和结果对比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钢-重组竹和钢-竹胶板两种组合工字形梁中冷弯薄壁型钢与竹板共同参与工作,整体工作性能优良,组合效应突出,具有良好的延性及较高的承载力。

   (2)竹板厚度、冷弯薄壁型钢壁厚及翼缘宽度、梁截面高度的增加能有效提高两种组合梁的受弯承载能力,其中梁截面高度的影响尤为突出。

   (3)在各参数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钢-重组竹组合梁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承载力均高于钢-竹胶板组合梁的承载力,平均提高约35%。

   (4)通过对两种组合梁试件的试验结果对比可知,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与材料性能密切相关,使用力学性能更好、整体性能更突出的竹材,可有效提高组合梁的承载力。

   (5)两组各个组合梁荷载-跨中截面应变变化曲线相似,组合梁跨中截面的应变分布沿截面高度基本呈线性变化,在钢-竹界面处应变无明显突变,截面变形符合平截面假定。

   (6)组合梁荷载-跨中挠度曲线表明,两种组合梁的变形均可分为弹性阶段和塑性阶段,试件具有良好的延性,破坏为延性破坏,且曲线主要集中分布在三个区域。

    

参考文献[1] 李明,郑靓.竹材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广东建材,2011,27(2):23-25.
[2] 潘金炎,王立,张玉强,等.基于重组竹的结构用胶合竹材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18,47(21):135-139.
[3] 冷予冰,许清风,陈玲珠.工程竹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建筑结构,2018,48(10):89-97.
[4] 肖岩,李智,吴越,等.胶合竹结构的研究与工程应用进展[J].建筑结构,2018,48(10):84-88.
[5] 张卫东.竹材利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湖南林业科技,2010,37(5):53-54.
[6] 陈溪,许清风.竹材力学性能及其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结构工程师,2015,31(6):208-217.
[7] 孟凡丹,于文吉,陈广胜.四种竹材人造板的制造方法和性能比较[J].木材加工机械,2011,22(1):32-35.
[8] 李玉顺,张家亮.钢-竹组合构件及其结构体系研究进展[J].工业建筑,2016,46(1):1-6.
[9] 张秀华.钢-竹组合结构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分析[J].山西建筑,2015,41(25):30-31.
[10] JIANG SHENXUE,ZHANG QISHENG,JIANG SHUHAI.On structure,production,and market of bamboo-based panels in China[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2,13(2):151-156.
[11] 李玉顺,沈煌莹,单炜,等.钢-竹组合工字梁受剪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32(7):80-86.
[12] 翟佳磊,李玉顺,张家亮,等.冷弯薄壁型钢-重组竹组合工字形梁受弯性能研究[J].工业建筑,2016,46(1):20-2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lexural behavior of steel-bamboo composite beams based on different kinds of bamboo plates
MAO Ming ZHANG Jialiang TONG Keting LI Yushun
(School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Ningbo University)
Abstract: Cold-formed thin-walled steel had combined with recombined bamboo or bamboo plywood into I-section composite beams. Thickness of bamboo, the height of beam, the thickness of steel and the width of flange were set as the main parameters. Flexural performance tests were experimented between cold-formed thin-walled steel-recombined bamboo composite beam specimens and cold-formed thin-walled steel-bamboo plywood composite beam specimens, which was compared around with failure modes for composite beams, overall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bearing capac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deformation under short-term concentrated load of composite beam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types of steel-bamboo composite beams have good overall performance, combination effect highlights, high bearing capacity and good ductility. Cold-formed thin-walled steel-recombined bamboo composite beams have a single failure mode, while cold-formed thin-walled steel-bamboo plywood composite beams have different damage patterns. Composite beams bending capacity closely related to material mechanics properti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hickness of bamboo, the height of beam, the thickness of steel and the width of flange, bearing capacity is effectively improved. And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the increase of cold-formed thin-walled steel-bamboo plywood composite beams i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cold-formed thin-walled steel-recombined bamboo composite beams. Comparing two kinds of composite beams by number, with all test parameters basically the same, the bearing capacity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and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cold-formed thin-walled steel-recombined bamboo composite beams a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cold-formed thin-walled steel-bamboo plywood composite beams, with an average increase of about 35%.
Keywords: cold-formed thin-walled steel; recombined bamboo; bamboo plywood; composite beam; flexural behavior
502 1 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