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250m超高层公寓塔楼结构选型及设计

引用文献:

田新 张文华 赵青 崔帅. 某250m超高层公寓塔楼结构选型及设计[J]. 建筑结构,2020,50(4):73-76,83.

Tian Xin Zhang Wenhua Zhao Qing Cui Shuai. Structural system selection and design of a 250m high super high-rise apartment tower[J]. Building Structure,2020,50(4):73-76,83.

作者:田新 张文华 赵青 崔帅
单位:广州容柏生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上海分所
摘要:根据建筑平面特点与外型要求,结构内筒剪力墙Y向有效宽度较小,内筒高宽比为23。为避免设置结构加强层,并综合考虑各种结构方案的抗侧刚度效率及工程经济性问题,最终采用了带内柱的框架-剪力墙结构。通过内柱的设置及剪力墙的集中布置,有效增加了结构侧向刚度;同时由弹性分析可知结构局部刚度过大,为此进行了大震弹塑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受力合理,内柱与剪力墙筒体间框架梁进行设计加强,可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 框架-剪力墙 弹塑性受力机理分析 侧向刚度
作者简介:田新,硕士,Email:tianxin@gzrbs.com。
基金:

1 工程概况

   世茂G11项目位于南京市建邺区集庆门大街南侧、江东中路东侧、云锦路西侧,总建筑面积约58.7万m2,是涵盖商业、酒店、办公和公寓的大型综合体,效果图如图1所示。本文主要介绍公寓塔楼的结构设计,办公塔楼结构设计参见文献[1]。公寓塔楼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Ⅲ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45s。50年重现期的基本风压为0.40kN/m2,由于结构高度超过200m,荷载采用风洞试验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包络设计。

图1 建筑效果图

   图1 建筑效果图

    

2 地基与基础

   项目场地属长江漫滩地貌单元,区域地质构造较稳定,附近无活动性断裂,场地内土体分布较为稳定。地表下约有60m厚粉土层和砂土层(②层),经局部中细砂层(③层)后,其下有强风化粉砂质泥岩(④-1层)和中等风化粉砂质泥岩(④-2层)。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地质条件和上部结构布置及荷载分布情况,基础采用整体性好、调整变形能力强的桩筏基础。

   公寓塔楼基础底板厚3.6m,混凝土强度等级C40,桩径1.2m,桩长约46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18 650kN,桩身混凝土强度C50,桩端进入持力层(④-2层中等风化粉砂质泥岩层)4m,塔楼下合计149根桩。基桩采用桩端后注浆工艺,桩端后注浆仅为保证成桩质量的措施,不计入基桩承载力。

3 结构方案

3.1 结构体型

   公寓塔楼体型规则,平面为长方形,楼层平面外包尺寸49.5m×34.3m,内筒尺寸33.4m×10.9m,建筑高宽比7.2,内筒高宽比23。低区(10~25层)及中区(26~55层)层高为3.3m,高区(56~68层)层高为3.6m,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图如图2所示。

图2 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图2 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3.2 结构方案优化

   结构体系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为尽可能提高建筑平面利用率以及优化10层以下商业楼层的建筑平面功能布局,针对剪力墙筒外结构布置方式,在方案阶段考虑了3种不同方案,如图3所示,剪力墙筒体布置均一致。

   结构Y向尺寸较短、刚度较弱,Y向刚重比为首要控制指标,其他整体指标都满足规范[2]要求,Y向刚重比如表1所示。

   Y向刚重比 表1


方案
地震作用 风荷载

方案A
1.012 1.001

方案B
1.578 1.478

方案C
1.411 1.409

    

   从表1可以看出方案A刚重比较规范[2]限值(1.4)相差较大,方案可行性差。方案B及方案C整体指标均符合规范[2]要求。对方案B及方案C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方案B为了降低对10层以下商业楼层的影响,结构需要在10层对密肢墙进行转换,如图4所示,可集中在10层进行一次性转换,或者在10,25,40,55层分4次分别进行转换,但均对楼层使用净高影响较大。

图3 方案阶段比较

   图3 方案阶段比较

    

图4 方案B密肢墙及转换方式

   图4 方案B密肢墙及转换方式

    

   方案C可设置伸臂桁架[3]的楼层为10,25,40,55层,核心筒单侧可设置4道或2道伸臂,如图5所示。不同伸臂桁架设置方式下,结构整体刚重比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表中按4/0/2/2及2/2/2/2方式设置伸臂桁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刚重比小于1.4的规范[2]限值,不满足要求;其余伸臂桁架布置方案,结构刚重比大于1.4,满足规范[2]要求。

图5 单侧2,4道伸臂桁架

   图5 单侧2,4道伸臂桁架

    

   方案C不同伸臂桁架下结构Y向刚重比 表2


伸臂桁架
地震作用 风荷载

4/0/2/2
1.357 1.359

2/2/2/2
1.363 1.367

0/0/4/4
1.405 1.419

4/2/2/2
1.411 1.409

0/2/2/4
1.413 1.430

0/2/4/2
1.432 1.446

2/2/2/4
1.452 1.467

2/2/4/2
1.455 1.468

0/2/4/4
1.484 1.507

4/2/2/4
1.493 1.501

   注:4/0/2/2表示10,25,40,55层分别设置4,0,2,2道伸臂桁架,余同理。

    

   考虑到方案C结构型钢用量大、施工难度高、施工周期长,且由于加强层的存在使结构侧向刚度出现较大突变,故不采用带伸臂桁架加强层的结构形式(方案C)。

   对方案B做进一步研究。为取消转换,并降低对商业楼层、机电楼层净高及工程造价的影响,对方案B密肢墙方案进行优化,将其简化为双柱或单柱,如图6所示。单柱方案可实现无转换,对首层建筑大堂无影响,为最优方案。

图6 密肢墙方案优化

   图6 密肢墙方案优化

    

   根据最终结构方案计算结果,结构Y向刚重比为1.433>1.4,满足规范[2]要求。

3.3 结构体系

   针对上述结构体系选型过程,Y向剪力墙筒体高宽比较大、刚度不足。为保证结构体系能有效承受水平荷载作用,实现多道防线设计理念,利用集中布置在中央的剪力墙筒体,与外部框架部分组成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及有效的抗侧刚度。

   剪力墙核心筒外墙和内墙厚度见表3。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42层及以下为C60,43~53层为C50,53层以上为C40。为了满足局部墙体轴压比要求、提高延性以及抵抗中震作用下墙肢拉力,地下4层~6层局部位置设置钢骨,底部加强部位及以下楼层(地下4层~6层)含钢率为2%~3%。

   核心筒剪力墙厚度/mm 表3


楼层
外墙 内墙

61~屋顶
400,局部外墙退化成截面
800×1 200柱
250

54~61
500 300

43~53
600 300,400

39~42
700 400

34~38
800 400

28~33
900 500

20~27
1 000 500

13~19
1 100 500

1~12
1 200 600

地下4层~地下1层
1 300 800

    

   框架柱共18根,其中包括外框架与剪力墙间的2根内柱。外框柱截面尺寸随高度增加而递减,X向角柱截面尺寸见表4。外框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55层及以下为C60,56层及以上C50。为了提高外框柱的延性,49层以上外框柱设置构造钢骨,含钢率2.0%~3.0%,计算中不考虑钢骨的作用。

4 结构超限情况及抗震性能目标

4.1 结构超限情况

   公寓塔楼主屋面结构高度248m,超过规范[2]第3.3.1条规定的7度抗震设防烈度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度限值140m,为高度超限,应进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最大扭转位移比1.32,大于规范[4]的规定(1.2),为扭转不规则。

   外框柱截面信息 表4


楼层
外框柱(角柱)/mm 含钢率

56~屋顶
700×2 400 2.0%~3.0%,构造钢骨

49~55
800×2 800 2.0%~3.0%,构造钢骨

41~48
900×2 800 2.9%

34~40
1 000×2 800 2.9%

28~33
1 100×2 800 3.0%

24~27
1 100×2 800 3.0%

11~23
1 200×2 800 7.4%

6~10
1 200×3 900 5.2%

地下4层~5层
1 200×3 900 5.2%

    

   底部加强区及剪力墙收进处是结构性能设计的控制关键点,根据超限专家的建议需对结构底部加强区及剪力墙收进处加强处理。底部加强区及剪力墙收进处的外框柱及剪力墙均按照中震抗弯弹性、中震抗剪弹性控制。底部加强区剪力墙竖向分布筋及水平分布筋配筋率不小于0.6%,核心筒收进处剪力墙水平分布筋配筋率不小于0.5%。

4.2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公寓塔楼的结构抗震性能目标设定为C级,并结合超限专家的意见提高特定部位的抗震性能目标,结构各部位的抗震性能目标见表5。

   结构构件抗震性能目标 表5


地震水准
多遇地震 设防烈度地震 罕遇地震

关键
构件

底部加强区框架柱,55,56,61,62层框架柱
弹性 弹性 抗剪不屈服,
抗弯不屈服

底部加强区墙体,55,56,61,62层剪力墙
弹性 弹性 抗剪不屈服,
抗弯不屈服

普通竖
向构件

除关键构件外
剪力墙
弹性 抗剪弹性,
抗弯不屈服
满足抗剪截面要
求,部分抗弯屈服

除关键构件外
框架柱
弹性 抗剪弹性,
抗弯不屈服
抗剪不屈服,
部分抗弯屈服

耗能
构件

框架梁
弹性 抗剪不屈服,
部分抗弯屈服
满足抗剪截面要
求,部分抗弯屈服

连梁
弹性 抗剪不屈服,
部分抗弯屈服
满足抗剪截面要
求,抗弯屈服

    

5 结构计算分析

5.1 小震弹性分析

5.1.1 整体计算

   小震弹性反应谱分析,采用YJK V1.8.2.0和ETABS V2013软件。根据计算结果,塔楼的水平荷载效应由地震作用控制,两种软件计算的主要结构动力学特性和控制指标吻合较好,结构在竖向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和刚度等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2,4]要求,计算结果可靠,可以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

   公寓塔楼主要计算结果 表6


指标
YJK ETABS

自振
周期
/s

T1(X向平动)
6.89 6.79

T2(Y向平动)
5.64 5.71

T3(扭转)
5.15 4.97

周期比Tt/T1
0.75(<限值0.85) 0.74(<限值0.85)

剪重比

X
1.109% 1.145%

Y
1.035% 1.085%

刚重比

X
2.284  

Y
1.433  

最大
层间
位移角

地震作用

X
1/937 1/974

Y
1/684 1/795

风荷载

X
1/2 904 1/3 243

Y
1/1 306 1/1 573

地震作用下
最大位移比

X
1.15 1.13

Y
1.30 1.16

    

5.1.2 剪重比和刚重比分析

   本工程所有楼层满足规范[4]第5.2.5条规定的最小剪重比85%及80%的要求,另根据《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15]67号)相关规定,X向基本周期大于5s,剪重比限值取规范限值的0.85倍,即1.2%×0.85=1.02%;Y向基本周期大于6s,剪重比限值取规范限值的0.8倍,即1.2%×0.8=0.96%。

   计算X向、Y向刚重比分别为2.284,1.433,整体计算中需考虑二阶效应对结构内力和位移的不利影响。

5.1.3 外框架剪力分担比

   除高区个别楼层外,框架部分剪力分担比均大于10%,满足《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15]67号)对于外框架剪力分担比的要求,说明框架部分达到足够的刚度,可作为结构的二道防线。

5.2 中震性能分析

   根据本工程的性能设计要求,对主体结构进行了等效中震弹性及中震不屈服计算。

   经计算分析,中震作用下,底部加强区及高区收进处剪力墙的抗剪抗弯钢筋均为构造钢筋;底部加强区及高区墙体收进处外框柱的抗剪抗弯钢筋均为构造钢筋,可以满足中震弹性的性能要求。

   对剪力墙筒体进行了中震不屈服验算,计算时分别按照0°,90°地震作用方向进行结构双向地震作用下的中震不屈服拉应力验算。计算分析表明,结构底部1~3层部分墙体出现拉应力,4层仅筒体角部墙体出现拉应力,但截面的拉应力均未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ftk=2.85N/mm2;结构底部1~3层其他墙体及4层以上墙体未出现拉应力,在中震作用下剪力墙性能较好。

5.3 大震弹塑性分析

   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采用PKPM-SAUSAGE 2017。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时,选用二组天然波(L080,L262)和一组人工波(L750)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三组地震波分别取X,Y向为主方向时的结构位移结果,最大层间位移角曲线如图7所示,X向为主输入方向时,楼顶最大层间位移1 109mm(人工波L750),最大层间位移角1/102(天然波L080,66层);Y向为主输入方向时,楼顶最大层间位移1 261mm(天然波L262),最大层间位移角1/100(天然波L262),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1/100的限值要求。

图7 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层间位移角曲线

   图7 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层间位移角曲线

    

   为达到防倒塌的抗震设计目标,应确保关键位置构件变形及弹塑性损伤在可接受范围内,图8为大震下剪力墙筒体的弹塑性损伤情况。

   在弹塑性时程分析中,构件的损坏主要以混凝土的受压损伤因子及钢材(钢筋)的塑性应变程度作为评定标准,主要结构构件的破坏损伤情况如下:1)底部加强区剪力墙轻度损伤,个别墙肢考虑内置型钢;2)高区剪力墙收进处剪力墙轻度损伤,收进处局部区域出现中度以上受压损伤,但不影响剪力墙的竖向承载能力;3)连梁混凝土破坏较重,形成了铰机制,发挥了材料的屈服耗能作用;4)低、中区楼层外框柱、外框梁仅个别构件出现轻微的塑性应变,柱脚没有出现塑性应变,框架柱、框架梁基本均处在弹性状态。高区楼层收进部位部分梁及柱钢筋出现一定程度屈服,框架柱应进行配筋加强。

图8 剪力墙弹塑性损伤

   图8 剪力墙弹塑性损伤

    

   整个计算过程中结构始终保持稳定,能够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结构的弹塑性反应和破坏机制符合结构抗震工程的概念设计要求,可达到预定的抗震性能目标。

6 结论

   (1)本工程属于高度超限的高层建筑,结合建筑设计要求,采用了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及有效的耗能机制。

   (2)采用多种计算程序进行了弹性和弹塑性计算分析对比,计算结果吻合。

   (3)结构在小震、中震和大震作用下都能达到设定的性能目标要求,同时设计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强措施,保证结构安全。

    

参考文献[1] 王克拾.某300m超高层办公塔楼的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2020,50(4):94-99.
[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 包联进,钱鹏,童骏,等.深湾汇云中心T1塔楼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2017,47(12):46-52.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Structural system selection and design of a 250m high super high-rise apartment tower
Tian Xin Zhang Wenhua Zhao Qing Cui Shuai
(RBS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Design Associates Shanghai Office)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lane characteristics and exterior requirements of the building, the effective width of the internal tube shear wall in Y direction was smaller, and the height width ratio of the internal tube was 23. The frame shear wall structure with internal columns was adopted to avoid setting up the structural reinforcement layer and to consider the efficiency of lateral stiffness and engineering economy of various structural schemes. Through the arrangement of the inner column and the concentrated arrangement of the shear wall, the lateral rigidity of the structure was effectively increased; at the same time, the local rigidity of the structure was too large according to the elastic analysis, so the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under the rare earthquake.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al stress is reasonable, and the frame beam between the inner column and the tube shear wall was designed and strengthened, which met the requirements of relevant specifications.
Keywords: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frame-shear wall structure; elastic-plastic mechanism analysis; lateral rigidity
679 1 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